德国的哲学家,现象学家、哲学人类学的创始人舍勒对人的本质是这样定义的:人是以他的精神为本质,同时也以他的生命为基础与环境世界发生关系的。人通过直观和体验事物的本质和价值的能力去面对世界。正是人的生命能动性,人的精神透明性、人的人格意向性打破了周遭环境的封闭性,使人具有超越一般动物的向世界的开放性。因此“人按其本性而言,本质上能够无限扩张到自己所处的世界所能延伸到的地方。人是一个能向世界无限开放的可能性。”
挪威的奥斯陆大学的音乐学教授罗尔·布约克沃尔德通过研究发现:人类的每一个成员都与生俱来地有一种伟大的创造性的力量-------有着“本能地缪斯”。本能地缪斯是人类生存和人类自我意识的基本源头,是人类获取语言和内部规则的钥匙。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教授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本能地缪斯”是人类每一个成员与生俱来地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一种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8]
人是充满可塑造性的,不管是人的“生命能动性”还是“本能地缪斯”,都是说人身上蕴藏着无限发展的潜能。人的生长发展过程,一定意义上就是潜能的不断开发。但是人身上无限的各种潜能就如同地下丰富的石油资源,不经过开采,石油不可能自然地流出。需要石油工人钻井,石油才会喷薄而出。所以对人的发展来说,这口井就是人的主体意识。如果没有我们的教育去唤醒它,那么人的潜能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柏格森在考察生命进化时指出,“处在生命源头的正是意识。意识是一种对创造的需要,它只有在可能进行创造的地方,才对其自身显示出来。当生命被注定为自动机能(无意识机能)的时候,意识就处于睡眠状态;而一旦恢复了选择的可能性,意识便苏醒了”。[9]
可见,人的主体意识的唤醒对人自我潜能的开发,对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存在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德国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根本原则,是通过文化的传授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原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所以他认为真正地教育绝不许死记硬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教育不是传授和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主体意识。因为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所以笔者认为从教育的本质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唤醒。就像斯普朗格所认为的:“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10]
三、结论
我们的教育已经从几千年前的非制度教育发展到今天高度的制度化教育。看看今天的教育,我们有统一的教学、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等等。我们进行的也是一种标准化知识的教育,它用标准化的知识和答案代替了对问题的思考。几乎“毫无创新精神”可言,它给予学生的,是知识的简单灌输,是“白纸黑字的书本”,是“现成的结论和答案”.[11]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失去自我,失去创新和思考的能力。老师没有意识到真正教育不在于使人单纯获得死的知识,而是使人通过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自身的人格和灵魂,达到身与心的“全面唤醒”。知识的种子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唤醒学生自己发现真理。圣人孔子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都是通过对话唤醒学生最后使学生达到自我觉悟和生成。所以真正地教育是不需要强制的,只要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能被充分唤醒,教育活动就会自然展开。正如普鲁塔克认为:儿童是一个不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把。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种灵魂。让我们的教育回归本质,让我们的教育成为一种唤醒的教育,让我们的教育最终达到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生命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