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儿童画学科课程与母语教育的有机整合。
对睢宁的孩子而言, 儿童画折射的不仅仅是一颗纯真的童心、一幅幅家乡的风貌、也是儿童表现内心世界的主要内容和兴趣所在,更是儿童向生活延伸的最初渠道。
把儿童画作为延伸阅读的载体,站在儿童的视角来“读”这些充满儿童特有气韵的童画,构建一个与“画”沟通、对话、交流的过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而且能从这一过程中获取丰富语文素养的信息和体验把阅读延伸开设到洋溢着浓郁本土气息的家乡文化中,既能把课堂阅读教学的理念、方法、文本向课外,向生活延伸,又能创建一种充满自由、创造、想像的“童画”特色教育,最为可贵的,它冲破了“文本阅读”的约束与限制。
实践中我们尝试充分利用本土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开展个性化的延伸阅读,把“儿童画创作”与“语文延伸阅读”进行了有机结合,借助睢宁“儿童画”为阅读载体,透过童心童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表达能力、观察生活的兴趣、关注生活的态度、发现创新的学习能力,激活了儿童的想象。
(三)、个性化学习与集体学习整合
我们提倡儿童画教学的个性化学习但并不否定集体学习。因为我们在实施学生个性化学习研究的同时发现,“集体教学既有个别指导的内容,也有学习的个性化内容,二者存在着包容性”,我们强调个性化学习,并不否定集体学习范式。统合二者,对集体教学进行重建。同时我们也作了这样的界定:学习集体并不等同于班集体,事实上集体学习的类型是十分复杂的,即有个体学习、小团体学习,也有班班合作学习、学年组合作学习、异学年组合作学习等。个性化学习与集体学习范式的统合具有应然性。所以我们在美术教学课程设计中,积极寻找学生个性化学习和集体学习的有机结合点,一方面积极寻求个性化创作的“组织化”,另一方面,在集体创作中,对课程的重点、关键性学习内容进行个别化指导,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如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做,保证学生在较为宽松的、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学习,达到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
(四)、教师指导的个别化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整合
面向班集体进行统一教学和创作,难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品质。教师的个别化指导则有助于改善集体教学忽视学生个性的不足,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积极倡导教师指导的个别化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的统合。既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针对学生的学力差异性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同时又关注学生作品创作的个性化,无论绘画内容,还是创作方法,其选择权都尽可能地回归学生主体,为学生营造自由的、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是我们实施个性化学习的切入点。
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色总是与地域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睢宁特有的地域环境、浓郁的乡土气息为儿童画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校儿童画创作这朵奇葩,更是花香四溢,享誉世界,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为学校个性化学习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同时,为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