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要有宽容、坚持的品质。成为学校里的一个学科带头人,绝对不是在空气中可以练就的,一个学科带头人的成长,离不开同行同事与学校的帮助和培养,因此,一个真正的学科带头人,一定要有博大的胸怀。所以,在学校学科中,带头人要成为火种,要不吝把自己的长处与经验与他人交流,要起到传帮带作用。只有整个学校发展了,个人的成长才会有更肥沃的土壤,要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还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守住一颗向上的心,不要因为自己成了学科带头人就洋洋得意,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与追求,才是一个学科带头人的科研生命永不停息的动力。
四、学科带头人要有“带头意识”。学科带头人不能只关注“能力”,更应树立学科带头人的“带头意识”。
1.为人师表,有表率意识。我校学科带头人不仅是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能手,更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成为师德的楷模。
2.树立潮头,有担当意识。勇于担当,不避责任,如果说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一批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那么学科带头人应当是中华民族中仰望星空的群体,理应是这个群体的自觉引领者;学科带头人应当充满激情。他把课堂作为一门伟大的事业在经营。做为学科带头人,一定要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成为教育教学先进思想的传播者,
3.专业成长,有促进意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专业成长进入了每一个教师的视野。作为一名学科带头人更应在学校教师团队中,发挥引领作用,每次外出培训都应当倍加珍惜,认真听课、做笔记,回来后和全体教师交流分享。在同课异构、青年教师课堂交流擂台赛、骨干教师展示课等活动中,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
4.精益求精,有指导意识。在做好“师带徒”工作中,学科带头人应该热心为青年教师指点迷津,起到指南针的作用。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们一起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承担起骨干教师后备梯队建设的重任。要耐得寂寞,甘为人梯,为培养青年教师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综上所述,学科带头人与教学带头人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教学带头人是学科带头人的一个方面,学科带头人的外延和内涵远远高于教学带头人。
361012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厦门市金尚中学 白春雷
527236454@qq.com0592——15359258259 (请直接与作者联系)
从“九成中国人不会正确洗手”谈中学生科学素养
白春雷
(厦门市金尚中学福建厦门361012 )
摘要九成中国人不会正确洗手折射出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匮乏。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偏低,说明我们的学校教育出了问题。为此,我们应关注和重视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努力做好这么几项工作:营造良好科学氛围;出台相关政策,强化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学校应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中国人;正确洗手;科学素养;中学生
2011年10月15日是第四个全球洗手日,卫生部发布了我国首个《全国居民洗手状况白皮书》。白皮书称,对北京、辽宁、浙江等5省市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的正确洗手率仅为4%。洗手关乎身体健康,我国国民的正确洗手率如此之低,又能说明哪些问题?媒体、专家认为:“九成中国人不会正确洗手折射出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匮乏。”
前不久,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与前些年相比虽有提高,但仍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换句话说,也就是近97%中国的公民不具基本科学素养。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关于“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话题曾经一度热遍全国,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一部分人为此陷入焦虑、狂躁的情绪无法自拔,甚至患上抑郁症,也有一部分半信半疑,认为不能排除这种可能;还有一部分人则坚决不相信,但为什么不相信,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出个所以然来。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张悟本的“吃绿豆能治百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道长李一的“盖世神功”?
凡此种种都有共同的话题,就是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偏低。从世界各国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的主要措施来看,主要集中在正规教育中的科学教育,从我国对于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现状来看,能起到真正作用的,也是学校里的正规教育。因此,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偏低,说明我们的学校教育出了问题,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目前,我们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科学知识局限于教科书中,实验能力、动手能力不强,科学知识运用能力差,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有待加强等等。导致中学生科学素养偏低有原因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重视不够。长期以来,社会一直都没能让公众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科学素养是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也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
二是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是提高公民自身科学素养的驱动因素,公民科学素养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也较高;公众科学素养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
三是媒体娱乐化倾向。快男、快女等各种选秀节目收视率极高,说明我们进入一个娱乐化的时代,报纸、电视、网络吸引人眼球的更多是官员、明星的事儿。在当下的新闻和信息流动中,与科学相关、去探索自然界真理的内容比较少,吹捧有权人、有钱人的新闻信息多,这样久了人们对知识就不怎么推崇了。而在美国的电视节目中,科技类节目时间已经超过20%。
四是应试教育的因素。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大光认为:到目前为止,我们的9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在这方面进行有效改革。人的学习习惯没有在正规教育阶段培养起来,很多人获得知识的动力往往是为了应付老师和考试,而不是为个人素质的完善。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驱使下,学校追求的是升学率和考试质量,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能真正意义上得到提高。
《2010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年报中国科普报告》指出:科学素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获取和应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2011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是一次里程碑会议。法新社报道称:会议上中国领导人通过了纲领性文件,希望借此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报道认为,中国正努力培养公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这个大好形势下,全社会更应关注、重视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