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已开始形成。但是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问题;先进的教学方式与落后的教学设备的矛盾问题;教学方式变化与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的矛盾问题;学生间的两极分化问题”等等。这里对新课程实施中的学生两极分化问题进行探讨。
一、问题分析
所谓“两极”,就是指学生学习的好、差程度。这种差别,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形成的原因,既有先天禀赋的不同,更有来自后来的环境、所受教育的影响。所以,这种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本文所谈的问题的焦点是在“分化”上。是指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受新课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改变的影响,学生学习情况向两极分化,即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到底是否存在这种情况?是否具有普遍性?根据调查,答案是肯定的。“分化”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新课程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习优秀者将更加突出
过去的教材,因为有具体的大纲作指导,教师讲什么?如何讲?讲到什么程度?大纲都做了具体的规定,教师只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范围都限制在大纲规定的圈子中,加上主要是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学习的内容、思维的方式都受到了不同形式的限制,所以学生表现在学习上的差距显得不是太大,实际上成绩拔尖的学生受到的限制很大。而在新课程形势下,由于教学内容的变化,课堂充满了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气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把课堂推向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在教学内容方面,新课程信息的呈现形多样而有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的不唯一且具有开放性等变化,都在很大程度上给大部分同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激活了大部分同学的思维,激励着学生去导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通过实际调查发现,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更适合那些智力较好、反映较快的学生,他们无论是合作讨论、还是实践操作,都具有着超常的发挥。这正是新课程的优点所在,也应该说是向上一级“分化”的原因吧!
(二)新课程也确有一小部分同学不适应,成了“分化”的另一级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调查实践我们发现,和绝大部分同学相比,另有一小部分同学,他们上课不发言,讨论当听众,甚至不记笔记,不做作业,完成成了班级的“旁听生”。对此,我们做了如下分析:这些学生实际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学困生,在他们身上表现出的特点是自制力差、学习主动性不够、自身品质差、学习兴趣不够浓等。在过去课程条件下,大家都在被动、接受的情况下学习,老师对大家的要求一样,学生都在接受着同样的学习任务,回答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老师对大家的关注也是一样的,这种被动的接受,同样的要求,迫使这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当然,这种被动学习对这些特殊品质的学生,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确实促使着这些学生进步。在新课程条件下,由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以情况就很不一样了。
1、由于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多了,机械模仿的时间少了。同时自主探索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原来就差的知识基础也成了他们参与探索的障碍。学困生只是一种形式的参与,而实际收效不大,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
2、新课程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但是,没有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没有了学习的压力,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同学,就出现了不交作业,懒于动手的现象,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
3、教师关注重点的变化。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关注的是师生互动中的新问题。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学生提出问题的挑战,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就无暇按传统方式给学困生以更多的辅导和帮助。再就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以及个性化学习的提出,教师的提出问题、布置作业都从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综合性的特点出发,而减少了基础性的练习,这些也不利于学困生的发展。
4、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也都不利于综合素质差的学生的发展。
以上这些因素,都促使了这些学生向差的一级分化。
二、改进意见
发现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学生学习的分化,尽管现出在一小部分学生身上,尽管我们的问题还多数是出现在对现象的调查上,还没有形成经过实践检验的结论,但我们希望通过对已发现问题的介入、关注、研究,能提醒和引起更多人的思考,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实现“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课改战略目标。在此,结合本人所在学校的工作实际,谈几点具体改进意见。
(一)教师要把关注的目光聚集学困生,多进行品质教育,提供参与机会
作为教师,偏爱学优生好像是大多数人的一种心态,但社会需要和职业责任告诉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关注所有学生。尤其要投入更大的精力、用更大的耐心去关注学困生。要付诸于爱心,要和风细雨,要对症下药,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要多用鼓励性评价,建立学生的成功信心,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给学困生吃“偏饭”,多提问,多参与、多关注、多激励,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内驱力。
(二)对学困生多进行专门辅导,多布置特殊的作业,特别是个别辅导
个别化教学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但应考虑在不过多加重教师负担的前提下进行,倡导多种教法结合,改变学习方式。人的性格不同,决定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是我们现在所不倡导的,但是我们也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也应当承认学生当中的一小部分就适应这种学习方式我,中国古代到现在的很多例证也说明,死记硬背也还是能“背”出一些学问和基本功的,所以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兴趣不广泛、学习主动性差的同学,多布置一点基础性的作业,多组织安排接受学习,我认为也是一种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三)倡导学生间的帮助
互相帮助是教学中一贯倡导的做法,实践证明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间的互帮互学,应该是教师个别化教学的补充,也应该是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的一种教育资源。实践也证明,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前提下的学生互助,被帮助学生是喜欢的、乐于接受的。而学生之间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形式互帮条件。作为教师,应当指导和运用好这种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