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真正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研究是从新准则颁布实施后开始的,正因为它使会计职业判断空间在不断扩大,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权越来越大,所以如何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成为会计教学研究和实践的重点。本文将着重阐述如何加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专业;职业判断能力
一、概述
(一)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指会计从业人员按照会计规范的要求,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充分考虑会计理财环境和企业经营特点,依照一定的职业规则,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事项,所应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程序等进行合乎情理的判断和选择,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特点:一是合法性,由于我国是成文法系国家,会计作为国家法律体系的一部分,任何的会计处理都必须在国家的法律法规范围内进行,即使是主观的判断也同样收到法律的制约;二是主观性,国家的法律法规赋予了会计人员很大的发挥空间,特别是2006年颁布和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一种业务发生可以有很多种处理方法、方案可供选择采用,不同的会计人员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做出职业判断,带有很大的主观臆断性。三是权衡性,会计人员权衡利弊时会做出对自己有利但有可能损害国家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处理结果。四是专业性,会计职业判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不具有较多知识的会计人员在业务发生处理时可能会发生严重偏颇,而具备较强专业素质的会计人员,在对同种业务作相关处理时就会理性、正确得多。五是受约束性,会计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提供有用、可靠、相关的经济信息,满足有关各方面的信息需求。而达到这一点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来解决。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受到环境、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大小等因素的约束。
(三)加强和提高会计专业人才职业判断能力的必要性
1、会计的本质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会计工作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即依靠会计人员,运用会计方法,对会计对象进行管理活动,就叫做会计管理。当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多元性,必然要求会计人员在履行会计职能和完成会计任务时要运用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为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决策和预测。
2、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步伐的加快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从1979年至今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79年至1992年——构建中国会计准则的起步阶段,重大事件是1985年3月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至1997年——借鉴国际惯例的初级阶段,重大事件是《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两则”“两制”的发布和实施;1997年至2006年——借鉴国际惯例的中间阶段,重大事件是15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发布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和实施;2006年至今——全面借鉴国际准则的阶段,重大事件是2006年2月15日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发布,它是我国会计史上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最终实现了全面接轨。这二十年的会计体系改革使我国的会计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会计准则的制定由原来重视规则导向到现在的基于原则的规则导向,形成比较完善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这使得会计处理空间加大了,可选择的会计方法增多了,必然要求会计人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质量地完成会计工作。
3、目前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薄弱的现状要求必须尽快加强其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缺少职业判断意识和能力,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会计人才整天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是和时代的发展及其不协调的表现,所以我们要把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尽快落到实处。
4、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必须尽快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2010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高达630余万人,再加上往届待业人员,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社会更需要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本身就是在大量的实践中进行的,另外现代化企业的经济业务也具有多样性,需要会计人员做出合理的判断和估计。这就凸显了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也就决定了谁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谁就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掌握主动权,更具竞争力。
二、目前会计专业人才职业判断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意识薄弱,教学目的不明确。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我国新准则颁布和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从根源上意识到我们和国际会计环境的差距,所以反映在教学上也依旧是走老路,导致其自身以及对学生都缺乏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二)师资队伍建设薄弱。从目前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教师队伍缺乏会计实务操作经验,缺乏职业判断能力,通常只注重会计理论的讲解,学生学到的只是固定模式的会计模式。我国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共经历了三次变革,每次变革都带来会计理论、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教学内容的改革,2006年新准则成了为目前我国最新的会计体系,它基本上与国际会计准则达到了趋同。因此对会计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把教师的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作为重点,更没有对教师进行专业继续教育和对外专业交流(特别是针对年轻教师),所以就导致教师“闭门自居”的现象。
(三)课堂教学重视理论的讲解,轻视能力的培养。这是被动的教学过程。对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关系到他们在社会上能否立足。但是,目前的教育模式仍主要是理论讲解,这种教育思想仍影响着会计教学,它在培养方案的设定、教学课时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有明显的表现。因此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以计算机模拟操作为主,这是远远不够的。
(四)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实践环境比较落后。目前各高校仍以传统的理念进行会计实践教学,其内容上还主要是会计核算、基础数据的整理。对于现代会计要完成的职能和任务并没有纳入教学实践环节,比如:审计监督、纳税筹划、财务管理等。此外,会计实践环境落后更是制约着会计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大多数高校都配有会计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会计实验和实习。但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验室软、硬件落后于当前实际情况,实验室的装配还远远没有达到仿真的要求,没有更先进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缺乏更专业的实验教师,无法保证实验实训需求。校外实验实训基地严重缺乏,或不能真正进行专业实习,所以多方面原因导致会计实践教学跟不上社会发展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又如何谈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