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1、悬念导入,好奇激趣。2、创设情境,联系生活3、游戏激趣,谈话引入4、故事导入,引人入胜
【关键词】
数学 课堂教学 导入教学悬念导入 创设情境 游戏激趣
故事导入
让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收到效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是一节课中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质量。特别是我们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尚不成熟,极易被外界事物影响,上课铃响后,孩子的大脑依然处于对课外活动的兴奋之中。因此,良好的新课导入,不但有稳定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想从其他外界事物中转移到课堂上来,还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良好的新课导入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能预示着随后的课堂教学的高潮与结局。二十几年来,我一直努力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数学课的几种有效的导入方法
一、悬念导入,好奇激趣。
在新课开始时,提出新颖而有一定难度的、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题目,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等,使学生思维活动有确定的目标,这样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始。亚里士多德也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巧妙的设疑问难,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景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学习的新鲜感,新颖感,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三角形的特征时,巧妙地设计三个口袋,每个口袋只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有的露出锐角,有的露出直角,有的露出钝角,然后让学生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三角形.这样有肯定有否定还有不能确定的变化状况极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当然,设置悬念要注意适度,不“悬”学生不思解,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百思而不得其解,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如讲相遇问题时,让学生从研究"鼓掌时两手的运动"开始,体验到相向运动。进而画火车运行图,要求学生按出发点、出发时间、运动方向、结果四要点,口述火车运行情况,并按图编应用题,选择有代表性的板书,指出这道题就是今天学习的相遇问题应用题,这样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理解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智力背景。又如在教学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讲道,美术老师画一幅巨幅油画,4种颜料共用16盒,用的红、蓝、黄、白颜色比为5:6:3:2,4种颜料各用了几瓶?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很多老师都用过的击掌、竖手指等表示平均分的个数,当无法用掌声和手指表示时,自然地引出了分数。即使让老师们头疼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也可通过“公共汽车上的上、下客”现象来导入。“加法交换律”新课导入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生活场景,在桌子上放着5根小棒,让学生用小棒列出加法算式“3+2=5、2+3=5”,接着让学生观察,为什么算式不同,结果相同?只要我们做有心人,不难发现小学数学中的每一个题型,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这些导入环节的设计,效果一定会很好,打破了死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提高了课堂效率。
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让学生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对数学有“源头”意识。
三、游戏激趣,谈话引入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枯燥的,而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则表现出更大的兴趣,数学教学就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因此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抛硬币”的游戏是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把它作为课的开场,不仅能让学生兴趣盎然,还能是学生初步感知日常生活中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为下面的深入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教学“8的组成”时,我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用8只乒乓球往篮子里投掷,反复投掷,把每次投掷篮内外的球数记录下来,使学生从游戏中感受到8的组成,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新知。
四、故事导入,引人入胜。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叙述,把学生带人教师设置的奇妙故事氛围,引出与新知相关的问题,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小学生开动脑筋发挥聪明才智,解决问题.如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前,可讲述发生在森林农贸市场的故事:小兔去卖葱,售价是每500克1元钱。狡猾的狐狸来买葱,它要求小兔将葱叶与葱白分开称,以葱叶每500克3角、葱白每500克7角计算。小兔想想3角加7角还是1元钱不少,于是就答应了,结果吃了大亏。教师让学生思考狐狸搞了什么鬼花样,当学生迫切想知道为什么时,教师引人新课。如在教学“平均分”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认真听哟,听完后要请你们当公正的法官。有一天,沙和尚、猪八戒、孙悟空三兄弟来到一座山脚下,口渴、肚子饿,猪八戒摸摸口袋里只有9个桃子了。“来,沙师弟你3个,大师兄2个,俺老猪肚子大就4个。”(教师边说边贴出卡通图片和桃子图片,同时勾画出大山)“嗨!凭什么你多吃,哪次妖怪不是俺老孙降的,我该多吃”,孙悟空气愤地说。一直站在一旁的沙和尚说:“平时重活儿是我做的,重担是我挑的,我该多吃。”“我该!我该!!我该!!!”他们三兄弟争吵不停。其实他们三个为保护师傅都立下很大的功劳。聪明的小朋友,请你们当当公正的法官,帮他们分一分,让他们别争吵下去了。通过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重要性。
新课的导入不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学生每进入一个新知识点的桥梁。它包括用来导入的内容和导语。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新课的导入仅仅当作课堂教学的一个首要环节,在教学下一个新知识点前,不注意导入,导致了学生的注意发生不良的转移,从而分散精力,使得学习劲头不足;有的教师总是用一些习惯性的口头禅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产生无聊之感,从而充耳不闻。不但唤不起学生的学习激情,而且影响整堂课的教学,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新课的导入应加强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