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给自学的方法,及时给予赞赏
由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不同,因而学习方法也各有各的特点,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我让学生围绕“为什么鲁提辖要拳打镇关西?怎样打的?”这一个重点去细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从而明白鲁提辖是一个怎样的人,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应抓住重点去品词品名,精读有关片段,去弄懂课文。
学会积累、运用语言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层面;理解文意、增加情感体验、达到审美享受是更高层面。而这一层面的领受是一个需要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刚开始的教学中,我常发现学生学习课文,往往东看一点,西看一点,没有顺序,缺乏条理性;或是看一遍就认为读懂了,不会逐步深入学习,因此教他们有步骤地学习就很重要。
一篇课文,现在一般要求学生掌握三个维度的学习: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文章学习:学生第一遍阅读,解决了课内生字词,再读课文时,了解了文章写的是“一个星期天发生在福楼拜家,朋友聚会的事情”,这篇课文重点描写了几个人物的特点,因此接着我指导学生重点品读表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然后通过个体人物的特点,反观全文,归纳这些人物的共性特征,并总结文章在描写人物时用了哪些方法。最后从文章主要内涵中,看看能受到哪些启发来指导自身的学习生活。这篇课文可从这些人物的共性中看出作者传达给我们“热爱生活”的价值观。因为热爱生活,所以这些文学家都热爱文学。因此,我借机倡导学生用一颗积极、热情的心去爱生活、爱人生,不要因为生活的艰难与挫折就放弃它。当然这些学习步骤,可以因课文不同而有所变化。当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了,自学能力提高了,还可以变更或简化,但在打基础期间这样的学习是必要的。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指导学生对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方法学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不但如此,课堂上,我采用多种表扬方法:或用赞许的口吻:“你的想法真棒!”“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老师相信你能行的!”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摸摸脑袋,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
四、 鼓励学生质疑,肯定独特见解
“学贵有疑”,“学则须疑”。教学上还应鼓励学生质疑,并且肯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独特见解。
在作业训练时,为了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我一再强调,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内心感觉也是各不相同的。这让学生感到自己是重要的。我告诉学生,文学评论是见仁见智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评论是主体性很强的活动,如果你自己不主动参与,永远不可能获得文学鉴赏所带来的审美愉悦。这些观念比较有力地撞击了学生的内心,唤醒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在经常的、适时的宣传中,学生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性,主体意识明显加强了。
五、培养自学的习惯,多加强化训练
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记或做笔记等。
又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我采用把预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决定预习方式。如教《苏州园林》一文,我给学生提供三种方式:⑴“基础型”,即根据导读要求,能正确读准词音,正确读通课文,边读边画,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⑵“作业型”,能按照导读、预习,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带着问题学。读中有思,去认真读书。⑶“自能型”,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自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这三种预习法,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营建民主、自由、宽松、探究的学习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样为学生学习拓宽了空间。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从发展人的角度认识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使学生自主发展,提高教学的实效。要做到为学生营造宽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动口、动脑、动手,轻松、积极地参与教学实践,使人人“ 课课有所得。”这样学生就会永远处于积极乐观的发展状态,学生只有在参与中深刻地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让学生真正觉得“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进步您肯定。”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营造探究氛围,让每个学生有一个探究合作的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感觉到交流互动的乐趣与不足。此时,师生都能共同体验科学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