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 Hankou, sunset rays aslant the flight of birds,
And Dongting’s autumn waters melt into the skies.(吴钧陶译,1997:399)
译者直译原诗中的“洞庭水”意象,并照搬原诗的结构,让译语读者自己想象夕阳下飞鸟归巢,湖水与天空相连的画面,进而体会湖水的宽阔绵长特性,以及中国古代诗人借水之绵长抒发思念之悠长的手法,从而使译语读者不仅发挥想象参与到这首诗中,欣赏这首诗的画面美,而且对中国古诗词中水意象的联想意义有更深的了解。
(二) 调整原诗词的结构
“调整原诗词的结构”是指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保留原诗词中各部分之间的空白,但为了突出某部分的特点及其引发的联想意义,并且不破坏译语读者的审美体验,对原诗词的结构进行调整。这种翻译方法适用于某一部分在原诗词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与诗人意欲表达的情感紧密相关,对该部分的理解关系到对整首诗词意境的体会。例如李煜所作的《相见欢》一词: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在这首词中,南唐后主李煜将人生失意的愁苦寄寓在对萧条衰败景色的描绘中,是写景抒情的经典之作。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将词人内心抽象的情感用具体的“流水”意象表达,“流水”意象被赋予词人个人的情感色彩。为什么内心的“长恨”如东流之水?词人为什么选用水意象?词人采用隐喻的修辞手法留下空白,激起读者的参与,并使其能动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水意象也因而变得突出。在翻译时,为了突出水意象特性的同时不破坏词人留下的空白,译者可以对这句的结构稍作调整。请看陈君朴先生的译文:
Endless is water’s eastward flow,
Endless is man’s heart-rending woe?(陈君朴,2007:191)
译者改变了原词的结构,将这一句拆分为两句,每句都以“endless”开头,突出“流水”与“恨”之间的相似处。但译者并没有直接道出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原词中的空白予以保留,期望译语读者主动参与,在上下句的对比中将二者联系起来。这样水意象在译语读者心中会更突出,水意象的特性及其带来的联想意义也更加深入人心。
(三)、增加语词
所谓“增加语词”是指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保留原诗词中的各部分之间的空白,但为了突出某部分的特性及其引发的联想意义,增加一些修饰词对其予以强调,帮助译语读者理解诗词中各部分之间的空白。例如温庭筠《梦江南》: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倚楼望江期待丈夫归来而又一再失望的妇女形象。“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这两句表面上是在写景,实际上渗透着主人公的悠长的思念之情。“斜晖脉脉”“水悠悠”这两个意象都是主谓结构的词组,词人将它们并置,而没有加任何连接词,从而给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斜晖”和“水”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是怎样的景色?请看“斜晖脉脉水悠悠”这句的译文:
The slanting sun sheds sympathetic ray;
The carefree river carries it away.(许渊冲译,2010:256)
许渊冲教授保留了原词中的空白,但是增加了形容词“carefree”修饰水意象,使水意象在这首词中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有助于译语语读者将流水的无情与主人公的含情脉脉进行对比,体会水意象在这首词中引发的意味和情感,从而更多的了解中国古诗词中水意象的联想意义。
(四)、加注
“加注”即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对一些难于被译语读者理解的空白进行加注,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一些专有名词和不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联想意义。这样做一方面保留了原诗词中的空白,另一方面由于注释不受诗词篇幅的限制,因此可以给译语读者提供必要的相关背景信息,帮助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理解和欣赏空白以及引发的意境。请看白居易的《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这首词写一位女主人公倚楼怀人。词上片以两条河流开头,用了三个“流“字,水意象在这首词中也变的突出起来。下片直抒主人公的相思之情。那么这两条河流在这首词中有什么作用?与主人公的相思之情有什么联系?“汴水”与“ 泗水”之间有什么联系?“汴水”“ 泗水”是中国两条河流的名称,不为译语读者熟悉,因此可能阻碍译语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这种情况下,译者就需要给译语读者提供相关背景信息,帮助他们体会水意象在这首词中承载的意义。请看龚景浩教授的译文:
The River Pian1flows,
The River Si1flows,
They flow to the ancient ferry at Melon School.
(1.The Pian River originates in Henan. It flows into the Si River in Jiangsu Province, at an ancient ferry crossing.)(龚景浩,1999:5)
译者直译原词中的水意象,但采用加注的方式处理原词中“汴水”和“泗水”造成的空白以及它们之间的空白。通过注释,译者提供了“汴水”和“泗水”这两条河流的发源地、流经的大致区域以及二者的交汇地点。这样译语读者不仅对“汴水”“ 泗水”有更深的了解,而且也能进一步将无声无息、缓缓东流的水意象与词中主人公悠悠的愁思联系起来。
四、结语
根据伊瑟尔提出的“空白”概念,正是诗词中各部分之间的空白赋予文本意义。作为连接本文个部分的空白因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赋予本文各部分意义,而且能激发读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获得审美体验。此外由于空白允许不同时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多样解读,因而文学作品才得以经久不衰、常读常新。鉴于此,在英译中国古诗词时,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方法保留原诗中的空白,尽可能避免破坏空白带给读者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 Hatim, Basil&Mason, Ia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Iser, Wolfgang. “Indeterminacy and and the Reader’s Response in Prose Fiction”[A]// Miller, J. Hills. Aspects of Narrativ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1:12.
[3] Iser, Wolfgang. The Implied Reader[M].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4.
[4]Iser,Wolfgang. The Act ofReading:A Theory ofAesthetic Response[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
[5] 龚景浩. 英译中国古词精选[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6] 马萧.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J]. 中国翻译,2000(2):48.
[7]钱冠连. 翻译的语用观—以《红楼梦》英译本为案例[J]. 现代外语,1997(1):33.
[8] 吴钧陶. 唐诗三百首[M]. 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