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苍白。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体态语言也要适当,要富有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备受鼓舞。但是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老师评价语言单一,苍白。经常是你答的“太对了”、“真棒”“好”“了不起”……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合适、恰当的评价,让人感觉老师的语言空洞。
滥用表扬。课堂中,不管问题价值大小,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许多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好、太棒了……,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不绝于耳。学生面对教师热情洋溢的表扬反映冷漠、置若罔闻,看不出高兴,更没有激动。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表扬过多是评价中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过多的表扬只能让学生习以为常,导致学生随意应付。一个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回答出的问题如果给予过度的赞赏,还会使学生怀疑老师的真诚。
评价不客观。我们倡导赞赏,但不是无原则的赞赏。要勤于赞赏,哪怕是学生出现了错误,对其中的点滴创新思维也要肯定。但对于错误,老师要真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明辨是非。尤其是知识上的认知对错要有明确的评价,千万不能含糊其词。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准确抓住要害,对其精彩处给予赞扬,对其不当处给予点评,总是以“不错”“很有想法”等一概而论。
评价形式单一。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中多数老师包办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五、课堂老师地位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新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忽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从而产生了一种 “自主”变 “自由”的不正常现象:
例如老师提问题和少,相反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很多,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老师也和学生进行着无意义的讨论。讨论更多的停留在表象、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新课程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当学生无法深入研究时,教师不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另外,老师不敢讲授。课堂上,老师全由学生发表看法,不管学生发表看法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到最后老师来个模糊结束,让学生不知所云。新课程将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形式。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落后与先进的标志,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
以上是我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有的曾出现在自己的教学中,有的是在听课学习中发现的。这些现象既影响我们教学的有效性,又违背新课改的初衷,有必要提出来让我们反思一些传统教学和新课程教学之间的继承与破除的问题,更需要澄清一些问题。以免走形式化和绝对化的路子,或急噪冒进走极端,提倡了新的否定了旧的。这就需要我们重新领会新课改的本质思想,重新审视新课改指导的课堂教学,重新思考传统教学和新课改教学的关系。在新课改的潮流中把握自己,大胆创新,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
相信各位老师都会在“课改”探索中保持理性。相信各位老师经过努力终究会找回迷失的语文课堂,相信语文课堂一定会成为师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共同成长乐园。
参考资料:
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误区与改进策略》张华娣2004年6月22日《常州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