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一、小组合作讨论问题。二、课堂活动体验问题。三、信息技术运用问题。四、课堂教学评价问题。五、课堂老师地位问题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 探讨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加上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活力, 孩子们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见解,畅想美好未来,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了语文深远的内涵。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新课改”让更多的人爱上了语文课堂及语文学科。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及听课所见提出来,供大家参考探讨。
一、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新课程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为这种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是在美好愿望下伴随而来的是有的教师运用小组讨论不当,导致讨论形式化,为讨论而讨论,为做课而讨论,为了课改而讨论……主要表现为:
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 讨论时间不合理。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少,学生没有充分展开,只是蜻蜓点水,讨论只是成了摆设。另外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课堂松散,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 老师成了旁观者。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或是一句话的点拨,或是一个眼神的赞许,或是一个微笑,需要老师在小组讨论中相机有道,科学组织,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小组讨论如果没有老师的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讨论的形式单一。不管是任何课堂,任何时候,只要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间长了,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了兴趣与参与热情。每到讨论时候,便会看见一些学生我行我素,对讨论的情况置若罔闻。老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景,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例如:人物分工式讨论、书写式讨论、案例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
二、课堂活动体验问题。
渗透在新课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有的教师使用不当,起到喧宾夺主、不知所云、画蛇添足的反作用。主要表现有:
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活动无目的。有些课堂教学活动不知活动为了什么服务,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是“为活动而活动”。例如让学生表演《驿路梨花》中小姑娘们的欢快,可谓没有必要。
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形式上是活动的特征,但是内容上偏离了目标。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可谓是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活动方式单一。在语文课堂上的活动方式不仅仅指根据文章内容而进行的表演、唱歌等,可以形式多样。比如,在《人类的语言》中让学生辩论“语言”和“书信”两种交流方式的好处,就是很好的课堂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理解了课文,还让学生运用了说明方法,并且联系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可谓是“一举多得”!现在有些课堂中,只要是活动,总见一些教师让学生生硬的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生的视觉疲劳不说,有的还起到了反作用。
根据课文及课堂情形,老师可灵活、恰当的运用比赛、点评、欣赏等形式,而课堂活动体验一定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决定是否要用,因课而用,精心设计
三、信息技术运用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坏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样我们既要认识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它的作用主要在于:从时间上,课堂的容量上,课程的资源上,为课堂呈现了一片广阔的视野天地。但是我们也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否则,现代信息技术的过度应用将大大削弱了语文的魅力。主要表现为:
课件是板书的复制。鼠标取代了粉笔,老师所要写得东西全部实现输入电脑,在“请君入瓮”式的引导下,依次将课件展示。这违背了新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实质上是通过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来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进而到达与作者心灵的交流、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碰撞。但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追求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取消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致使学生体会不到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录音代替老师的朗读。课堂上再也听不到老师朗读课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朗读时的如醉如痴的眼神,“机器人”的声音拉开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尤其是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优秀课评比或公开课,多媒体制作有的很粗糙。有的老师为了“使用”而使用,假的图片、笨拙的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贯穿教学始终,图片、文字交替着在学生的眼前晃动,取消了老师、学生动笔、动口的权利。学生成了观看表演的观众,而不是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中再也没有了魏巍那种连自己老师写字的姿势都要模仿的感情!
可见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一定要和文本很好的结合起来,否则只会给教学增添败笔。
四、课堂教学评价问题。
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这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