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学生的发言不落窠臼,让人耳目一新,我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学生们也报以热烈的掌声。
对这一寓言故事多角度评析完毕以后,课也快结束了,我当即布置了下次作文:以“周衰,有秦青者,善讴,而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而辞旧,青饯之于郊;乃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遂留不去,以卒其业(《宋书·志第九》)这则故事为材料,多向思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学生不久便交上了作文,从学生作文实际看,有五分之三的同学倾向于顺向思维,他们主要从“‘求反’是明智之举”或“秦青的教育方式值得提倡”等这样的角度立论。五分之一的学生能从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的角度立论,从横的方面,他们这样来立沦:“‘求反’给我们的启示”,“从秦青对待学生谈起”等;从纵方面,他们提出了“成就事业必须持之以恒”等论点:只有极个别学生能够运用逆向思维,提出了“广投名师,博采众长”的论点。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抛开原材料,立论不着边际,甚至是错误的。
通过写作课的思维训练和学生作文的实际水平,我明确地认识到j要启迪学生思维,寻求众多立意,提高立论水平,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单凭几节思维训练课和几次作文训练是远远达不到预期目的的,真正要解决问题,必须把思维训练纳入语文教学这个大系统中,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去,长期多层次,多渠道地强化训练,才会优化思维品质,逐渐培养出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基于上述认识与思考,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重视了这方面的探索,其基本做法有三:
一、结合课文内容,因势利导
在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古文以后,我要求学生以“从《邹忌讽齐王纳谏》说开去”为题写一议论文,并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立论:①正面评述;主要论点有“做人应当象邹忌那样有自知之明”,“提倡领导干部学习齐王纳谏”等;②反面评述:主要论点有:“妻、妾、客美化邹忌的真实用心”,“谨防糖衣裹着的砒霜、献媚前后的祸心”等;③正反结合评述:主要论题有:“自知之明与盲目自大…‘臣服四夷与四面楚歌”等。在学习完了,莫泊桑的《项链》以后,我出示了这样几个小题目:①假如玛蒂尔德永远不会知道项链是假的以后,⑦假如玛蒂尔德没有丢失项链,③当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以后,④当佛来时节夫人给玛蒂尔德归还了项链以后等。就上述问题,让学生进行大胆思维,合理想象,构思以后情节,续写小说结局以训练学生思维,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二、提供课外材料,专项训练
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在作文教学中,我适时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能联系社会现实,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课外材料进行强化训练。
有的材料或命题,从正面去立论,符合人们传统的习惯认识,使文章能大开大合,如果从求异思维的角度去力量,会得出不同的认识,使文章立意新颖,一枝独秀。有一次,我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牵牛花是缠绕茎草本花,夏季长成即攀附在篱笆和支架上,为人们送来一道绿色的瀑布。花开季节,紫的、红的,映着霞光,如同绿色缎带中的彩色宝石。对牵牛花,有的贬斥,有的赞美。根据你的态度,写一篇议论文。
师生通过共同思考、讨论、分析,最后形成如下共识:这则材料的“价值”不在于事理,也不在于物性,而是它的象征意义——“人格”和“个性”。牵牛花的象征意义有两种:第一种,它攀援他物方能走完生命的历程,可以象征某些人的心无主见,身无硬骨,总是仰仗攀附他人的丑行,这是从“否定”的角并立论,贬斥那些依附他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这种认识符合传统习惯,易言之成理,使人赞同,但很难写出新意。第二种象征意义,它自身柔弱,先天不足,却能利用他物的支撑开花结果,给自己留下一片绿意,这是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发展自已特长,成就一番一事业的壮举。这是从“肯定”的角度立意,赞扬生性柔弱而又不折不挠,顽强奋进的个性。这种认识独辟蹊径,新颖独到,极富创造性。
懂得如何立意以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行笔成文后,作文很快就交了上来。翻阅学生作文,看到两种立论,都分析人理,论之有据,言之成文,不由喜上眉梢。
三、利用辩论形式,提高思辩能力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人们一般习惯于固有的思维足势,从众心理极强,而很少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发现,同时,也缺乏或不善于进行辩证分析,很难做到“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叶燮语)。为此,在作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逆众心理”显得十分必要。
鉴于以上认识,我根据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根据他们生活阅历的深浅和知识水平的高低,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积极创造条件,多次组织辩论会,把“知足常乐”“开卷有益”“有志者事竟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命题分为正反观点,让学生开展唇枪舌战的辩论。利用辩论这种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好地拓宽和加深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并使学生初步懂得了如何辩证的分析问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上述途径,较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了当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时,如何去寻找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要提及的是,采取此三种作法,首先:必须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人生体验等综合因素,命一些贴近社会现实、贴近中学生实际,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感而发,有“新”可创的题目;其次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有的学生则必须进行多方位思维的训练,对有的学生则必须进行多方位思维的训练;再次:必须将此法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不可求一日之功,切忌一暴十寒,昙花一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具有多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应从动态去观察、认识、分析事物,变单一思维为多元思维,平面思维为立体思维,封闭型的志绻为开放型构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写文章,才有可能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才有可能摇曳多姿,妙趣横生。
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水平,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与一个人的生活积累、思想修养、审美情趣、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写作技巧等是密不可分的,而启迪学生思维,多角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只是这项工程的一个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