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呢,需要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作支撑、合理分析使用教材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和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质量 信息素养教学方法 机房维护
在信息技术新课标、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以教定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我们该如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我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学管理观念,加强课堂管理,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基础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高中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各门学科教育共同努力的结果,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开展状况的晴雨表,我们应建立科学的学科观,更新教学管理观念,给信息技术教育以应有重视。信息技术教育体制不完善,高中信息技术课没有高考的压力,校领导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及其教学改革,学生也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领导和学生重视的只是会考的通过率,校长可能会说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过关率要100%。据了解,现在高一年级基本上都开信息技术课,教师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主,高二年级基本上以会考模拟练习为主,进行机械的讲和练。这样就导致培养信息素养与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会考通过率)之间不知如何平衡。
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应加强课堂的管理。课堂的管理应注意策略,给学生营造一个认真又轻松的学习环境。课堂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则,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避免在全班同学面前打击挖苦学生,避免课堂上空闲时间出现。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一部分学生喜欢玩游戏、玩Q Q、“收菜”等,而对学习没有兴趣。在课堂管理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通过典型事例教育学生,谈心交流疏导学生,淡化他们的游戏情结;
(2)学生机安装还原软件或者还原卡;
(3)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对上网、U盘的使用进行控制,等等。
二、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的美好未来”是很好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信息技术课程需要教师重视教育价值的多元取向,从同一化向多元化转向。尊重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鼓励个性化的发展。
笔者对某高中高一、高二年级的152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上过网的学生为100%,家里有电脑且上了网的占40%,放假期间经常上网的占48%,其中主要玩游戏的学生占到上网人数的48.9%,其次是聊天、看视频。调查显示,59.3%的男生以游戏为上网的主要目的。43%的女生喜欢上网聊天,53%的经常看电影和连续剧,24%的经常“收菜”,14.5%的常玩小游戏,而上网查学习资料和做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目的的不到26%。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分化快,再加上起点水平参差不齐,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课堂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可以采用伙伴教学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给予专门的提高题目,使其吃饱吃好,早日成才。
三、处理好教学艺术与课堂效率的关系
近几年,“自主”、“研究”、“分组”等新观念已经渗透到我们的课堂,尤其在公开课上。但是教学目标落实情况却不太令人满意。主要问题是主题活动式教学在产生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过程的同时,很容易造成比较严重的时间浪费,使课堂知识、技能、方法等内容含量减少,学生也会感觉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很好玩,但学不到什么东西。信息技术课在高中段每周只有2课时,教学的任何改革都是为了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效率,讲效率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时间观念,争取以较少的时间解决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或者基本上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教学艺术与课堂效率的关系。
四、优化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课堂效率,优化教学方法,重视课堂训练。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几年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尝试,采用并优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 “任务”应该由教师精心设计,针对所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任务”,应体现层次性、开放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内容应有适当梯度。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
(2)比喻教学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巧用比喻,可以把抽象变得具体、把复杂变得简单,把高深变得通俗,把枯燥变得有趣。比如,在介绍文件名的知识时,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为何要由基本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我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人名,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文件的姓,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文件。”诸如此类的比喻,很好地帮助了学生的理解,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示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或多媒体教学软件,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就能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规律等理性知识,使学生少走弯路、节省时间。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教学如:word基本操作、excle操作等,教师演示完后学生就有跃跃欲试的欲望,这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最后请做得比较好的学生演示给其他同学看。这样对演示的同学有鼓舞作用,对其他的学生也有激励作用。演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就可以形成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