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习题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有的教师在讲解题目时过多的注重题目本身,而很少对学生讲明物理习题在学习中的作用,导致有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去做题,做题有何用,使得学习效率很低。基于以上原因,本人产生了对习题功能的探究的想法,现将探究结果记录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只靠记忆和理解是培养不出来的,要让学生大量的实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其它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现举例说明:
例1.如图所示,在一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两块相同的木板B和C.重物A(视为质点)位于B的右端,A、B、C的质量相等.现A和B以同一速度滑向静止的C、B与C发生正碰.碰后B和C粘在一起运动,A在C上滑行,A与C有摩擦力.已知A滑到C的右端而未掉下.试问:从B、C发生正碰到A刚移到C右端期间,C所走过的距离是C板长度的多少倍.
解:设A、B、C的质量均为m.碰撞前,A与B的共同速度为v0,碰撞后B与C的共同速度为v1.对B、C,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0=2mv1 ,
设A滑至C的右端时,三者的共同速度为v2.对A、B、C,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2mv0=3mv2 ,
设A与C的动摩擦因数为μ,从发生碰撞到A移至C的右端时C所走过的距离为s,C的长度为l,
(以下为各种不同的解法)
解法一:用动能定理:对B、C由动能定理得……①
对A,由动能定理得 ……②; 联立①②解得
解法二:用功能关系:对B、C由功能关系……①
对碰后A、B、C整体用能量守恒定律,由于A、C的摩擦而产生的内能为
……②; 联立①②解得
解法三:用匀变速运动的位移:设碰后B、C的加速度为,A的加速度为,对B、C有:……①, 对A有:……②; 联立①②解得
解法四:用匀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设B、C发生正碰到A刚移到C右端所用的时间为t,对A、C分别用平均速度有: …①, …………②; 联立①②解得
解法五:用匀变速运动的图像法
设B、C发生正碰到A刚移到C右端所用的时间为t,对碰后A、C以后的运动情况做出V-t图像,如图,则有:
通过上面的例子说明,要想让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就得让学生通过做习题,尝试以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找出在不同情况下最好的解题思路,加深对物理知识,物理规律的理解。培养解题的思维能力。 加深对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的理解。 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深入的理解。无论教师在课上教的如何清楚明白,都代替不了学生自身的感悟。如果学生不去做适当的习题,就不能真正的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认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只是最基本的,个别的。其中还包含一些干扰因素,只有通过做一定数量的习题,学生才能掌握本质的东西,进一步的弄清“是什么”和“为什么”,最终达到对物理知识透彻的理解。现举例说明:
例2 假如一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增大到原来的2倍,仍做圆周运动,则
A.根据公式v=ωr,可知卫星运动的线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
B. 根据公式,可知卫星所需的向心力将减小到原来的。
C. 根据公式,可知地球提供的向心力将减小到原来的。
D.根据上述选项B和C给出的公式,可知卫星运动的线速度将减小到原来的。
【错解】选择A,B,C
因为A,B,C中的三个公式都是正确的,将2r代入公式,,
所以选择A,B,C正确。
【错解分析】A,B,C中的三个公式确实是正确的,但使用过程中A,B用错了。A中的,在一定时,,B中的是在v一定是,而此问题中r的变化将引起,v的变化。因此就不存在3或的结论。所以A,B是错误的。
【分析解答】正确选项为C,D。
A选项中线速度与半径成正比是在角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而r变化时,角速度也变。所以此选项不正确。同理B选项也是如此,F∝是在v一定时,但此时v变化,故B选项错。而C选项中G,M,m都是恒量,所以F∝,即时,,C正确。B,C结合得,可以得出,V∝,所以,D正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理公式反映物理规律,学生在刚学完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时,对其理解不清,在应用时就只会靠生搬硬套去解题,因而经常会出错。正确的做法是在使用中理解,在大量练习中明确使用条件和来拢去脉,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帮助学生记忆知识和复习知识 做习题的过程中,学生在不断地应用知识。用的次数越多,对该知识的记忆效果越好。一旦学生学生再次遇到类似的题目,与该题相关的知识就会浮现在脑海之中。因此会减轻学生复习的负担。 考核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用适量的习题检测学生对物理知识和规律的理解程度,是当下很常见的做法。学生对习题的解答情况可以客观的反应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这也是习题另一个重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