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课程实施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它在促进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技能等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但是目前,我们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还是有流于表面的现象,使小组合作在课堂中走过了场。如何优化小组合作,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首先要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其次合作活动要规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最后细化评价,使合作扎实高效。
[关键词]优化 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当前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重要途径。
但是目前,我们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还是有流于表面的现象,认为它只是易于老师控制的一般组合形式,其热闹只是满足与装点门面,许多情况下具有弄虚作假的成份,没能强化合作过程,因合作而合作,学习时分工不明确,讨论时间匆匆,使小组合作在课堂中走过了场。学生们只把这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情、一种乐子,根本就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与思考,更谈不上有任何研究与提高了。如何优化小组合作,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谈谈自己的点滴做法和想法。
一、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我们目前的小组划分方法比较单一,更多的情况下采取的是随机的划分方法。这种划分方法缺乏科学的依据,不能促使组内、组际之间的人际互动,也就不能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科学合理地分组,可以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合作小组的组建,我们需要通盘考虑两个因素,即“注意组内学生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习惯、意志品质等各方面的合理安排;选拔是要考虑孩子的学习能力、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既要依据学生的共同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使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1、人员的搭配要合理 。
⑴人员的数量要适当。多数实验表明:四人组成的工作小组最有利于发挥小组的优势。这样人数的小组既足够小,使得四个人可以围成一桌,保证每个成员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并且也不特别需要小组中形成一个领导或对小组的组织结构过多费心。同时,这样的小组又足够大,能较为充分地保证小组内产生各种有利于讨论的观点,提出解决富有挑战问题的方法。
⑵个性的差异要考虑。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编排小组。异质分组就是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以及家庭经济、社会背景、脾气性格等差异合理搭配组成小组。如: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学习有困难的、性格外向的和性格内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形成一种互补,并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己,有赏识别人,既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由于每个小组之间是一致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同质性。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的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既要依据学生共同兴趣的一致性,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如何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合理搭配和调控,这是小组合作高效还是低效的关键。
2、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协助他人,这是组内成员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辞的责任,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所以我是这样做的:先组织学生民主选举1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民主推荐1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或老师汇报合作学习情况,本组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这样组内每人都有角色,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轮流担任角色,人人都有表现和锻炼的机会。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团队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合作活动要规范。
1、小组活动有秩序。小组合作并非如我们想象那么简单。小组讨论组织得好,每个学生都能从同伴那里得到更多的帮助、分享和协作。只有小组活动组织有序才能实现合作学习的目的。小组合作时,先由民主推选出的组长组织小组内部发言的顺序,记录发言的主要内容,综合四人的不同或相同的意见,作为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参与全班的讨论。这样做为了在合作中消除权威,体现地位均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平等合作的意识。那种乱哄哄的“放羊式”的讨论,是没有任何效果可言的。
2、具体合作有要求,只有要求明确的合作才能产生较大的合作效应。科学分组后,教师必须要向学生讲明合作的要求。①先做后说,先想好后表达,做有准备的发言;②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记住别人发言的要点,对他人的学习做评价;③小组发言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④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⑤每位成员必须学习如何主持小组发言,学会简单的组织用语,作总结性的发言。
3、组际之间有竞争。组内交流是有效合作的基本保障。在提倡组内交流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组际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事实证明团队竞争能成为小组有效合作和全组争优达标的强大动力。这样的活动一定会提高小组合作的时效性。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合作学习,要在学生个体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参加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小组讨论交流时要采用轮流发言的方式,即小组群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不要只听少数人发言,要让组内每一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共享小组合作学习的收获与快乐。例如,教学《给你一个惊喜》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去体会朋友们与阿美的情谊之深。让学生自学课文,说说自己是否有更好的惊喜送给狮子阿美进行合作学习,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比讨论、交流。从而加深领会朋友们剃光头的深情厚谊,收到理想的合作学习效果。另外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乐于合作,提高学生交往协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促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和尊重他人的劳动与业已做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