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试论教育回归生活的本质
试论教育回归生活的本质
来源:互联网 sk015 | 谢宁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教育;生活;回归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针对当前基础教育脱离学生生活的现状,很多学者呼吁教育应回归学生生活。本文从教育的本质和生活的本质入手论述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基础教育脱离学生生活的现象,并对基础教育如何回归生活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教育;生活;回归

  教育回归生活是近年来讨论的热点, 有人认为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出自其中又何来回归呢?而对这一论题存有异议源于对生活是什么、教育应回归什么样的生活,教育应如何回归生活什么等问题的不同认识,其实质是我们应以什么样的生活观来关注教育,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回应学习者主体回归。

  一、教育与生活的本质关系解读

  (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教即“施”和“效”,意即给予、效法、遵循;育,“使作善”。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承担着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重任,更重要还有使人向善的意义。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可见教育本身就蕴含着过程、存在和生活的意义。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基本出发点是人,是生活之中的人。因此从人的生活的角度看,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物质的和精神的),以实现人的价值生活的活动。教育的根本意义不在于教给学生生活的技能技巧,而是在于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构建自己的生活,“教育是属于人之为人”的活动。【1】

  (二)生活的本质

  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动的活动。人的生命存在是生活的基点,而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则是生活的归宿。【2】

  胡塞尔在其晚年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提出了生活世界。他的生活世界的概念,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直观的作为人的经验存在的客观生活世界;二是更为原本的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可见胡塞尔在承认了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后,更关注于人的生命价值世界,。【3】生活世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它的中心是人,是人的生存与人生价值。教育回归生活,也就意味着对教育中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三)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作为维系社会和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孤立地存在。“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4】即便在原始时期,“每一个部落的教育总是被他们所处环境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模式所制约,无论何处,教育都意味着为个体能有效地生活于特定文化中做准备。”[【5】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便构成了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有了生活的意义,生活也具有教育的意义。

  1.教育的生活意义

  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通过教育人们获得了生活的基本技能技巧,发展了创造生活的能力。可见教育本身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要环节。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英国教育家罗素也曾说过,“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的生活”。因此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建构生活的活动,沟通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或可能生活,沟通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具有生活的意义。

  2.生活的教育意义

  “生活是一面镜子”,人们根据自己的体验对生活的方式、生活的质量进行反思,从而获得启发,创造新的生活方式,这之中人们的各种行为方式往往也具有发展性的教育方式。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相辅相成。他指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6】

  二、现代教育与生活的脱离

  (一)多维的教育目标过于理想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

  新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然而这只是一个崇高完美的目标体系,它忽视了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和学生个体的生活,以理想化的教育目标来应对学生生活的多样性,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它却要求培养成木偶式的“标准件”。教育是“成人”的教育,而不是“成圣”的教育,因而教育目标的设计应立足于学生生活,能满足学生现实生活需要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构建未来生活的能力。

  (二)学生的生活空间减小,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牢笼

  学校里繁重的学业负担,巨大的升学压力,使学生每天都沉浸于题海中;枯燥无味的学校生活,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时间和精神空间,也使学生脱离了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主导地位的绝对化,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使学校不再是学习的乐园,相反却被视为学生精神的牢笼,缺乏了生活的气息。

  (三)课程体系的模式化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课程,设置综合的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然而课程的设计依然脱离学生的社会现实生活,课程不能反映学生的生活经历,缺乏对学生可能生活的建构,教学过程依然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理论性,学生不是为自己而活,不是为现实而活,而是为教材而活,为成绩而活。

  三、教育与生活的融合

  (一)树立以生活为目的教育观,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

  人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生活感,而教育作为影响人的整个人身心发展的过程的活动,不在于关注人怎么生存,而在于促进他们如何更好地生存和生活,从而体验生存的意义和幸福。

  在具体的生存和生活过程中体验存在和生活的意义,难免使人拘泥于现实生活和存在的生活事件中,使人在具体琐碎的生活事件中忘却了对“可能生活”的关照。【7】可能生活并不等于现实生活,可能在现实生活之外,也可能在现实之中,它是理想性的,因此“可能生活可以定义为每个人所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8】。教育本身包含了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关注,它不仅要关注人的现实存在和生活,还应该关注人的可能存在生活,使人探索可能生活的意义,构建并实现可能生活。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江苏高教《江苏高教》
《江苏高教》杂志,月刊,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
台州市人民政府公报《台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台州市人民政府公报》(月刊)创刊于1995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
中华精神科《中华精神科》
《中华精神科杂志》(季刊)创刊于1955年,由中华医学会主办。 《中华精神科杂志》以从事精神疾病预防、医疗和科研的高、中级医药卫生人员为读者。刊登对精神病学具有...
无机材料学报《无机材料学报》
《无机材料学报》杂志,于198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1363/TQ,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环保材...
石油商技《石油商技》
《石油商技》杂志,于198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1412/TE,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燃料、润滑...
新疆工学院学报《新疆工学院学报》
《新疆工学院学报》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