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时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期。但在现实中,高中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存在低下的现状。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学方法的陈旧;教学方法设计的不合理,针对性不强;忽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教师自身的素养是影响有效性低下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 有效性 分析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内容和方法在社会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用途;数学更是一种“艺术”,一种确实的脑力的艺术。但,目前高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具调查,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学习的目的也只是为了高考。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学科的特点造成的,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出在我们的教师身上。虽然,在新课标的带动下,我们的一线教师注意到了新课标的要求,也学习了与之相关的理论,接受了不同级别的培训,但在具体操作层面,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的要求把握的还不够准确,教学活动的安排还不够灵活,教学内容与活动的设计还不够合理,从而造成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低下。
1 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低下的原因分析
1.1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
一些教师虽在新的教学观念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迫于升学的压力,他们还有很多顾虑,一些教师不敢进行大胆的改革,畏首畏尾;另有一些教师常年坚持带毕业班的课,对自己以往形成的风格情有独钟,难以割舍,致使这部分教师走不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讲的多,学生被动的听、记、练,教师是提出问题的主角,学生往往是问题的接受者,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被弱化。这种教法必然造成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法大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大打折扣。
1.2教学方法的设计不够合理,教学的针对性不强。
课本提供了核心知识及其结构,教学中教师必须对课本进行教学法设计与加工。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业任务的繁重,教师往往忽视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差异性视而不见。致使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困难的学生“吃不了”,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低下。
1.3重视教法设计,淡化了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方式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但由于数学课业负担的沉重,以及数学知识的严谨性,一些教师不敢尝试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为了节约时间,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法的设计,而淡化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低下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1.4经验积累重视不够,教法难以及时优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很难十全十美。一定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或不尽合理之处,除了课堂上及时修正和优化教法外。做好经验积累很重要.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经验积累重视不够,对教学设计反思不到位,使他们的教法得不到及时优化,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快速成长的步伐。
1.5教师的亲和力不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大部分数学教师显得很严肃。在教学活动中,一般教师总是喜欢居高临下的去看问题,使得学生对其敬而远之,师生之间就难于进行内心深处的情感交流,学生与教师就有距离感,甚至产生学生不喜欢教师,从而导致学生不喜欢学数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无法调动,学生的潜能也得不到激发,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低下。
2 有效教学的策略和途径
2.1关注非智力因素的成长,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指人们力求知识和获取某种事物并与积极、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是人们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内驱力。前苏联教育家苏姆林斯基也曾说:“兴趣的源头,藏在深处”,即从认识的深处、思维的深处和情感的深处挖掘兴趣的因素,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途径。对于数学,学生一向认为是最为枯燥的学科,如果缺少兴趣的支撑,那么学起来就更为吃力了。学生对于数学公式的识记过程最大的感觉就是枯燥无味,因此他们最容易产生厌学、怕学数学的心理,因而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精心创设数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动机;通过展示数学的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构建有效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兴趣;通过问题解决过程,培养他们的毅力,借助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如适当地利用数学口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识记及运用公式。如均值不等式中的“一正二定三相等”,三角函数中“诱导公式” 的“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同性为增,异性为减”等,都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如通过多年的实践体会到有效地发挥非智力因素关键点在“情”上,老师一定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民主平等的对话为主。
2.2关注学生差别,采取差异教学策略。
“差异”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各项品质,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独自内心精神世界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互不相同的,差异教学把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别当作资源,作为教学的的积极因素加以利用。对那些只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打的较牢靠。但数学思维能力、应用意识、学习的主动性较弱,解题时碰到能力型试题就难于完成,针对这些学生课堂上教师就有计划地设计一些问题,如从例习题的一题多解,到它们的变式引申。引导鼓励他们多动手或动脑进行探究,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那些上课自主性较强,思维较活跃,解题时由于基本技能不熟练、运算不细致或推理不严瑾,形成做题一看就会,一动手就失分的学生,课堂上教师就为他们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进行巩固性训练,并引导他们课后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中还应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好的教学设计要从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系列的问题,给学生留足探究的时间,课堂教学提问一定要有层次,不可一味拔高要求,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跳一跳能取得成功的愉悦感。
2.3重视数学“再创造”过程。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再创造教学理论,他认为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同时也是最容易创造的科学。数学本质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数学的建立从观察到猜想,再到证明或反驳,最后得到真理。数学不需要象物理、化学那样搞实验,且它的结论可以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所独立获得。至于符号、定义则是为了将发现的真理系统化或方便相互交流才引进的。它们并非数学的精髓。利用“再创造”教学这一原则,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把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教,就像音乐、艺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学习一样。教学中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有进行创造的欲望。课堂一开始教师提出一些实例或具体的“数学现实”作为起点,让学生像数学家经历创造的过程一样,观察、实验、用直觉或推理(如:合情推理)提出猜想(性质,法则、公式)再加以证实,然后建立这些发现的结论之间的联系形成体系得到类似于教科书的知识。“再创造”教学除了在性质、规则等利于创造的内容可大显身手以外,也可用于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如棱柱的概念按一般教材的处理顺序是:先讲多面体的概念,作为特殊情况引出棱柱的定义,再讲性质和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