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教师口语评价作为一种即时性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管理、导向、调控、激励的作用,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口语评价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策略提高教师口语评价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个人对小学数学教改与创新,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与思考
1.评价视角不全面。
当前,一些教师往往热衷于对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的程度进行评价。其实,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用数学语言有条理、清晰、简洁地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也是需要教师进行口语评价的。
2.评价时机不恰当。
新课程改革的开放式教学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由于有些教师已习惯于过去“一言堂”式的教学,思维形成定势,往往抓不住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主线,从而错过一个个精彩的知识衍生点,失去知识拓展的机会,最终无法实现评价应有的导向功能。
3.评价内容不具体。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评价语言随意性太大,为了评价而评价,把评价当成一种形式。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注意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总是用“你真聪明”“真能干”“回答得真好,表扬他!”“你说得不对,我再请一位同学说。”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真好”好在哪里?“不对”又错在哪里?学生不明白。这样的口语评价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二、对策与建议
1.扩大视角,精心设计评价语。
教师在进行口语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发展程度,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和发展,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培养行为习惯、激发自主探索、重视激励、关注团队的评价语,养成良好的口语评价习惯,让课堂更具魅力。
(1)培养习惯的评价语。
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然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诸如“他听得可认真了,善于倾听他人发言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你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等评价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行为习惯。
(2)激励发展的评价语。
学生的潜能需要教师用口语评价来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并引导学生将这种成功感转化为新的学习动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教学实践中,以下一些激励学生成长的评价语值得借鉴:“你敢于向困难挑战,我要向你学习!”“你真有毅力,能坚持研究这么久!”“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你的发现很有价值,你的发现对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很大帮助。”
(3)鼓励质疑的评价语。
学生敢于质疑,他们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意识,不再“唯书”“唯师”,教师适度的赞美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催化剂。在教学实践中,“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是一些教师常用的鼓励学生质疑的评价语。
(4)关注团队的评价语。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当前的课堂教学里被广泛应用。在评价时,将小组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例如:“你完成得好极了如果能帮助你的同桌,那就更好啦!”“你是一个很优秀的记录员不仅把观察的内容详细记录下来了,而且还写得非常端正、清晰!“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这些口语评价,既注重了方法的引领,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值得提倡。
2.及时反馈,把握最佳评价时机。
(1)当学生回答正确时。
当某位学生的回答刚好是教师心中的答案时,教师往往会立刻对其大加赞赏,这似乎在暗示着其他同学:这位学生的回答近乎完美,不可挑剔。这时,即使其他同学有另外的想法和见解也不敢说出来,一种无形的压力扼制了他们回答的欲望。因此,老师应该先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可以转过头来问问其他同学:“你们是这样想的吗?”“还有谁愿意来向大家陈述你的想法。”等大家的意见达成共识后再进行肯定性的评价。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他们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很有见地,有时教师不得不为他们的独特思维而拍案叫绝。可此时如果马上进行评价,就有可能教师知道了,而其他学生还云缠雾绕的,听不懂。此时,教师可以将评价的权利让给其他学生:“他的这种方法,谁听懂了?”“你觉得他这个方法怎么样呢?”然后接着问:“好在什么地方?”
(2)当学生回答错误时。
当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发生错误时,教师在课堂上倘若过早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终结性评价,势必会阻断学生的探究与思索的欲望,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此时如果能把握好评价时间的度,合理推迟评价,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围绕问题展开自由的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形成正确的观点。教师再相机进行评价,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教学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当学生表达不清时。
学生在表述计算题的算理或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时,很多时候学生心里知道,可是站起来发言时却是支支吾吾的说不清楚。这时,如果教师用厌烦的话语打断了学生的发言,学生就会陷入非常难堪的境地,甚至会蒙上自卑的阴影。如果教师能耐心地倾听,及时用评价语“别急,慢慢说”鼓励他,或者用提示性的评价语“先要看清题目的条件和要求,再按要求解答”启发他,再给他一次机会,学生往往能顺利地表达出独到的见解。
(4)当课堂遭遇尴尬时。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常常会“节外生枝”,出现尴尬的场景。教师要善于用灵活机智的评价语将尴尬巧妙地化解。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类”时,让学生课前搜集身边的分类问题后组织学生讨论。从书店到超市,从车站到医院,学生列举了许多典型的分类问题。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上厕所也要分类,男孩上男厕所,女孩要上女厕所。”学生充满童真的语言,招来了哄堂大笑,这位学生顿时感到十分尴尬。教师立即意识到大家的笑声使这位同学感到了难堪,也使他对自己的发现产生怀疑,于是教师走过去摸着他的头微笑地说:“上厕所是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分类问题,但我们谁都没有发现,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教师巧妙评价使学生将尴尬化为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