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步入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化管理”成了一个时髦的名词。企业有营业收入、毛利润、纯利润、收益率等来评价这个企业的的成绩;政府是否有业绩有GDP、CPI等数据来评价。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学校管理工作也卷入了“数字化”的浪潮。
如今,教师对各式各样的标准化考试的偏爱,教育行政官员对各式各样的分类法和统计数据的偏爱已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教师发展数字化”、“学生成长数字化”正在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推进冰冷的数字化环境之中。
一些教育行政官员、校长们之所以推崇“数字化”管理,在于其“简便易行”。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在那些无法数字化的教育目标领域,也居然引进数字评价。这种对数字化管理的滥用,表现出的是管理者对教育管理特性与本质的无知。
(1)教师的管理数字化。
从教师的出勤到继续教育,从教研活动的次数到对教师的考核都采用这种方法。一些学校的数字化管理工作,已经具体到教师每周辅导必须多少次,批改作业多少次,备课必须写满几张纸,教案书写必须包括几个环节,一学期教案必须要多少次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看学生喜欢不喜欢你这个老师,用一种公式化的指标让学生用铅笔在标准化答题卡上划几个答案,再找计算机老师去读读卡,全校几十甚至上百个老师一学期的评价一天就全部搞定,接下来就是轻则被批评谈话,重则年度考核不合格、交流使用或下岗;看你上班途中脱没脱岗,采用点名的方法,一次没点到就算一天没上班,以致有的老师连上厕所都要先打声招呼;班主任评析也要分数说话。教师素质高不高,一张试卷一考不就知道了吗?至于你所教班级的成绩则要比到小数点后面两位数,比个你死我活,让你心服口服。
(2)学生管理数字化
从学生行为习惯的优劣到学生的思想品德等第的计算方法,都在用分数来计算。比如,课间操、卫生打扫、上课纪律、下课纪律、放学路队、电器开关、物品摆放、各类活动开展等都是用分数来算的。数字化管理有好的一面,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部分学生确实做得不错,也很认真,但总有失误的时候,长此下去,容易产生一种扣分综合症,脑子里时时想着今天会不会被扣分,扣了分后会受到老师怎样的批评;有的学生就做起了假文章,把要扣分的项目尽量做好,不用分数来衡量的项目就不理不问了;个别学生甚至搞起了小破坏,故意做一些让你无法扣到分但又在同学中影响较坏的事情。老师们忙于应付学校的检查,出于功利考虑,往往做些表面文章,不扣分的项目如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很少有老师愿意去做这方面的工作,因为它得不到领导们的认同,得不到分数的肯定。因而一些学校处于表面上欣欣向荣、深层次的问题令人担忧的状况,这很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这种冰冷的数字化学校管理模式会使“人的教育”在教育中失落,人的灵性和精神不见了,复杂的管理工程简化为数字管理,处在别人编制好的程序中动作,而无主体地位。
那么,对于这些问题,学校真正的“数字化”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怎样的?
(1)数字化管理应当是人文管理。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决定了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把人的价值观视为发展的最高价值,把构建和完善人的主体性视为学校发展的直接目标和最高目标。充分体现人性化。在信任、尊重、激励中发展人,才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形成学校内部可靠的内聚力,就会自觉地把本职工作力求精益求精,以主人翁的态度把学校工作做的尽善尽美。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一是要学会尊重理解人。在安排工作上要让教师去理解,内心有认同态度,“让我做”为“我要做”。二是要学会赏识人。要带着尊重的和谦量去欣赏每一位教师;带着“你能行”的眼光去勉励教师;要用“挑剔”的眼光去欣赏教师身上哪怕只有细微的闪光点。这样教师才会视你为知己,视学校为自己的家。三是要学会激励人。激励教师要求每一位教师有符合实际的工作目标,有了目标,教师才会向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去创造,才会对教师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励教师就要为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同时必须了解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特长,把每一位教师放在最适合发展的位置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教师潜能。
(2)数字化管理是全员管理。学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与社会之中,只有社会、家庭、学校全员参与,学校才能办好。因此,应根据学校实际决策、实施、监督,由校长、教师、家长甚至学生都参与学校的管理,通过家长会、教学开放日、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途径与家长沟通,达成共识。管理方式应由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地投入,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要等问题出现了再去算账;要运用现代管理理念、知识和技术,考虑特殊和个性,重视过程的发展,评估指标要多元和多层面。
(3)数字化管理是制度管理。数字化管理应是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将管理不断引向深入、规范、有效的一种管理模式。应当围绕把学校办成精品学校的目标,培育师生员工和全体家长的精品意识,将管理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做到人人尽职,事事到位。据此,必须建设起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度必须科学、严格、务实、可行,必须根植于学校管理现状并合乎学校发展趋势,必须“取法乎上”,因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如果不能将制度管理精致和细化,那么学校的管理水平必然会降低或缺失。数字化管理应当拒绝“人治”,排斥“人治”之后的良好的制度管理才能使学校长治久安,形成学校的优良传统和特色,这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管理的高境界。
(4)数字化管理的核心是教学管理。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因此,数字化管理的核心是教学管理。一是课程管理,除认真执行新课程计划,按上级要求落实课程设置、课时规定、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之外,要按照学校的实际开设校本课程或者将规定课程校本化。二是要将教学“六认真”贯彻到每一位老师、每一门学科、每一个教学环节。三是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其既具有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又具有学习的规范。四是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和奖励机制,引领教师具有现代的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减负增效,全面育人。五是要长期坚持,形成特色。
(5)数字化管理不能限制师生的个性发展。在数字化管理过程中,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学生的自主治理能力、参与意识有可能受到压抑,需要给出一定的空间。那种不管教师的教龄长短,教学经验是否丰富,一律要检查教案是否写满几张纸、书写必须包括几个环节甚至每一个教学环节必须讲授几分钟;规定教师工作时间不能去阅览室或参加体育锻炼等;从到校开始至放学,对学生的活动都进行有明确要求的安排,包括参加校内的各项活动都要排队来回……这样的管理我以为是过度的,限制了师生的个性发展,这种缺失人本精神的管理与“精致化”管理是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