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迎合新课改的标准,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必然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重视着教师的指导性。笔者通过自己多年来的实践,对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个实际案例对其进行补充。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1.引言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但是它存在一个巨大的缺点,就是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甚至很多学校都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将教师教的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而忽略了学生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因此,直接导致现代的学生在课上不愿问,教师也只能强制性的提问。长时期的积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都被束缚起来。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如果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很难实现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更加困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之一。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正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来实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束缚学生的做法,充分发挥出了学生的主体性。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从提出问题开始,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结束。
2.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2.1避免探究知识点的浅显化
高中数学新课改提倡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点都适合教师使用问题探究模式。在高中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只需要学生看书理解可以了,如果在这些知识点上让学生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意义不大。另外就是教师给出的问题没有什么深度,一看能给出答案,这样根本没有探究的必要。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针对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做深入的探究,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记忆得出答案。因此,探究内容的确定是关键。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使用问题探究模式时,所设的问题必须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符合,把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发挥空间作为选择内容的重点,让所有的学生只要有努力就能够达到探究的空间。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有探究价值的题目,保证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2避免探究过程的形式化
现阶段教师为了争取时间,将探究过程形式化的现象很多,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避免探究讨论的时间过短,学生刚开始进行讨论,教师就让停止,此时有的学生感觉还没进入正题,还没有交流自己的见解,教师就开始自己讲解,弄的有些学生都不知道自己想法有问题没,例如,关于一些数学定义、概念等,有些不需要花费时间去探究,学生的讨论效果怎样就不知道了,表面上讨论时很热火,其实就是一种形式而已,严重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探究。二是避免为表扬而表扬。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是新课程强调重点之一。有些教师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管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都进行表扬。其实,一味的的表扬与一味的惩罚是一样的,都是弊大于利,如果教师对每位学生都经常夸奖,那么学生都麻木,这样根本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教学讲解艺术没有错,但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看教学效果的好坏,素质并不是鼓励出来的,而是教育出来的。尤其是教师随意出口的夸奖或者牵强的夸奖,不仅起不到积极的价值作用,反而让学生感到反感。总而言之,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避免探究过程的形式化。
2.3避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高中数学新课改要求要改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新课改的提出并不是意味着否定传统的教学,但事实上,由于理解的问题,常常出现该讲的不讲,该提炼的不提炼,生怕自己的一些提醒会影响学生的判断,会影响学生的探究结果,从而导致很多探究既花费了时间,又没有任何效果。其实,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给予指导,以免无意义的探究。那么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是否进行指导,指导的时机,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客观评价每位学生,这些都是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值得注意的。
3.案例分析
《二面角》作为立体几何的重要部分之一。它对学生之前学习的知识和以后将要学习的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为学生空间想象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1本难点重点
二面角的概念及其平面角的概念是教学重点,而二面角的平面概念的形成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3.2教学目标
本文将教学目标分为若干个小的目标,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针对《二面角》的教学中,掌握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其将实际问题解决掉,这是知识目标;通过各中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能力目标;在探索、合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并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是情感目标。
3.3教学方法
笔者在《二面角》的授课时主要采用类比发现法以及引导探索法来进行的,教学模式采用创设情境、探索交流、猜想验证。笔者借助事物模型,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情境。
3.4设计理念
遵循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就是说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辅导;先进行学生的活动,后由教师进行点评。
3.5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引入
笔者通过开门,让学生观察墙、门所在平面之间的张合程度是怎样变化的?打开笔记本电脑,让学生观察电脑两个面所组成的图形。
(2)探索新知
思考:二面角该如何定义呢?怎样定义在平面几何中的角?
笔者让学生把自己的课本打开,并将改变其方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此时,同学们总结出了两种画法:一种是平卧式,另一种是直立式。
然后笔者让学生们把自己的书打开、合上,在此过程中,注意观察其两个面的相对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各二面角的大小是不同的。那么笔者又提出二面角的大小应该如何度量呢?
1)类比启发:对空间角的大小如何进行度量呢?例如:异面直线所成角。通过演示,将空间角化为平面角。
设问:用平面角也可以度量二面角的大小吗?
提出猜想:通过平面角可以对二面角的大小进行定义。
讨论:如何确定这个平面角的顶点和两边呢?
2)角的顶点是棱上一定点,角的两边分别在两个面内运动,在这些角中,能够将二面角的大小反映出来的角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