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音乐教育对提高高校学生审美情趣的探讨
音乐教育对提高高校学生审美情趣的探讨
来源:互联网 sk004 | 马家琳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高校学生;流行音乐;审美情趣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革,流行音乐以其特有的代表时尚、易于情感表达等个性魅力而广受学生欢迎。大学素质教育之一的音乐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需求,从探索音乐之源和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感等方面提升大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审美与素质。

  关键词:高校学生;流行音乐;审美情趣

  人类的审美心理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和相对稳定性。前人对此早有觉察,孟子曾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欲色也,有同美焉。”也就是说人类是会具有相同的审美心理的。音乐是一种具有美感的艺术,学习或欣赏音乐,需要有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对当今大学生音乐审美情趣的分析

  与我们的父辈相比而言,当今社会的大学生是生长在温室中的一代。他们没有经历过政治革命的洗礼,也没有在历史的天灾人祸中苦苦求生。当今的大学生是成长在开个开放的春风里,在稳固的经济生活和物质生活中安逸成长的一代人,他们有着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和年轻人青春焕发求新求异的热情与渴望。通俗音乐因其浅显易懂,受众层次覆盖广泛,独特新颖而易于模仿等特点,在审美情感上满足了大学生的需要。但当今大学生对于通俗音乐也不是一味的照单全收,他们崇尚的是其中的“流行”元素,现在就让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在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在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世界音乐文化不断地传承和发展,音乐体裁与形式也是多样化的,高雅严肃的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艺术在青少年中流行。现阶段,通俗易懂,结构短小、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人民群众和学生所喜爱并广泛传唱,甚至流传后世的爵士音乐、摇滚乐等都已经成被广大青少年所追捧。“流行音乐”已经融入到了当今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当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流行元素被显现出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音乐设备的完善,强有力的动感音乐让不少青少年为其着迷,不能自拔,这些流行音乐也在随着市场的竞争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以突飞猛进的速度的发展着。

  (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鉴赏能力的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中压力最大的族群,他们顶着升学、就业、生活三座大山的巨大压力,慢慢的对未来生活失去了信心,没有安全感,却多了一份压抑和担心。

  目前音乐产业的商业模式和管理策略处于一团混乱中,现代流行音乐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超额利润成为流行音乐的源头,逐步的成为当今社会最大的产业链之一。当流行音乐成为主流音乐时,很多东西就不得不跟随着市场进行变化,音乐的创新,曲目的风格,绚丽的舞台,歌手的定义,媒介的宣传,社会的传播及推广,更为之绚丽夺目。

  (三)年龄差异的审美趣味

  不同年龄阶段的审美理念是有差异的,音乐理念的代沟比较明显。如:爱好、习惯、文化情趣以及对新事物的观点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必然会存在差异。尤为明显的“80”后和“90”后的青年人们,他们是在温室中长大的,大部分又是独生子女,父母给予一切能给予他们的,在这种历史背景生长的青年人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行为表现上都显示出独特的自主性。父母们提供给他们优越的生活环境,不断去满足孩子们的欲望,帮他们安排好生活的点点滴滴,正是因为这样,叛逆的心理比较严重,使得他们对父母的行动思维不理解,也不愿和父母沟通交流,不愿参与父母为其安排好的线路。

  二、通过音乐欣赏来培养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教育是一种以音乐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人们感情的凝结,有着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魅力。音乐教育是音乐学习领域中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受教育者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激发其情感,培养大学生审美情操,感受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完善人格的构建和整体素质。因此,对于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和整体素质,实施全面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培养音乐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

  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培养音乐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音乐,使其感觉逐渐适应对音乐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教师的感受不能替代学生的感受,施教者的体验也不能替代学生的感受。对学生来说,“听”是接触、认识和熟悉音乐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积累音乐语言的过程。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聆听是基础,也是根本,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感受其特性。每一个人的审美感知能力都不同的。审美感知力的强弱,有先天的因素,但是,后天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就有可能将那些“沉睡”的感知力调动起来,在培养人的音乐感知力时,要用实际加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对音乐敏锐的感知力,把握音乐活动与内容,让感知能力活灵活现。

  (二)培养音乐审美想象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音乐作品的欣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想象力是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充分调动、激发、引导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想象力,借助于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出新的音乐完型(格式塔完型)的心理过程进,进入高尚的美好的审美境界。所以,培养音乐审美想象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随着音乐在自己心中意想出作者所要表现出的意境,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三)人们对音乐作品的审美理解能力的培养

  加强审美理解力的培养音乐审美理解力是人们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能力。欣赏者在这种理解认识中,要对乐曲做出某种抽象的理性判断,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融入到美妙歌曲的感受当中,经过不断的强调、重复、温习,人们的音乐欣赏理解力将会逐步提高,人们的审美理解能力也在有初始的情感阶段慢慢地走向理性情感相结合的高级阶段。音乐审美中最重要的理解,应该是对音响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接性理解。这种理要以感知作为基础,但是又不同于感知。

  三、在素质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

  审美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学生们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认知、音乐技能的实践和情感因素等结合起来,感受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形式美等等,通过全面的教育形式,得到全面的发展。审美感受以“视、听”两种感官为主,而在这方面并不是每个人都一样的。在这里,先天的条件,以及后天的训练都起着很大的作用。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音乐感受能力,音乐理解感悟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组成,在未来的素质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有色金属设计《有色金属设计》
《有色金属》杂志,季刊,于197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3-1060/TG,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矿山、...
新媒体与社会《新媒体与社会》
《新媒体与社会》是由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谢耘耕工作室主办,创刊于2011年10...
妇女之友《妇女之友》
《妇女之友》杂志,月刊,于198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黑龙江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是主要反映航空、民航、航天科学技术及其理论基础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于1982年,...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月刊)创刊于1982年,本刊是由洛阳师范学院主办、河南省教育厅主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的用稿原则是:理论观点有新见,学理探讨有深度,研究资料...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杂志,于200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9374/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