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关注“那一片叶子” ——浅析儿童死亡概念发展及影响因素
关注“那一片叶子” ——浅析儿童死亡概念发展及影响因素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刘靖靖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儿童 死亡概念 发展 影响因素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死亡是生命的一个构成性因素,儿童已经对死亡概念产生了一定的认知,死亡概念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组织原则,对儿童的人格形成、情绪、心理及认知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儿童死亡概念的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模式性和年龄特征;并受到性别、心理因素、认知能力、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宗教信仰、生活经验、大众传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键字】:儿童 死亡概念 发展 影响因素

  导言

  春天已经过去,叶子弗雷迪长大了。

  夏天也很快就过完了。在十月的一个夜里,一层薄薄的白色东西披在他们身上,表示秋天到了,冬天也不远了。

  有一天,发生了奇怪的事。以前,微风会让他们起舞,但是这一天,风儿却扯着叶梗推推拉拉,几乎象是生气了似的。结果,有些叶子从树枝上被扯掉了。

  所有叶子都害怕了起来。“怎么回事?”。

  丹尼尔告诉他们,“时候到了,叶子该搬家了。有些人把这叫做死。”

  “我们都会死么?”弗雷迪问。

  “是的。” 丹尼尔说。“任何东西都会死。无论是大是小是强是弱。。”

  “那我什么时候死?我好怕死。” 弗雷迪问。

  “没有人知道会在哪一天。”丹尼尔回答。“面对不知道的东西,你会害怕,这很自然。”丹尼尔安慰着他。

  “我们死了会到哪儿去呢?”

  “没有人知道,这是个大秘密!”

  “春天的时候,我们会回来吗?”

  “我们可能不会再回来了,但是生命会回来。”

  “那么这一切有什么意思呢?” 弗雷迪继续问。

  “如果我们反正是要掉落、死亡,那为什么还要来这里呢?”

  “是为了太阳和月亮,是为了大家一起的快乐时光,是为了树荫、老人和小孩子,是为了秋天的色彩,是为了四季,这些还不够吗?”

  第二天清早,一阵风把弗雷迪带离了他的树枝。一点也不痛,他感觉到自己静静地温和地柔软地飘下。

  利奥·巴斯卡力亚的《一片叶子落下来》是献给所有曾经经历生离死别的孩子,与不知该如何解释生死的大人的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片名叫弗雷迪的叶子。它与它的树叶朋友们经历四季变化,从轻风摇曳的春天,到阳光灿烂的夏天,从金黄凉爽的秋天,到雪花纷飞的冬天。一片小小的叶子,一年短短的四季,这就是它的一生。在这个温馨、智慧、单纯的故事里,小叶子也曾孩童般无忧无虑过,也曾在面对生命的变化时疑惑过、恐惧过,但是,当某一个清晨,那一阵风将它最后一个从树枝上带走的时候,它不再害怕,安静地落下来。

  生与死乃人类生命历程的起点和终结,死亡是人生旅程中不可避免、不可逆转的生物学过程,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任何内在以及外在力量无法改变的必然规律。成人可能会认为,孩子比较年幼,他们根本就不会去关心死亡问题,实际并不如此,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早已发现,由于传媒的兴旺发达和信息的超速流通,3周岁的幼童大多已接触到“死亡”这个词。他们可能会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对死亡产生一种既神秘疑惑又恐惧担忧的认知。幼儿对死亡的认知也就是对死亡概念的理解,死亡概念是生命科学领域内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概念,学者(CraseKastenbaum & Aisenburg)指称,死亡概念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组织原则,对儿童的人格形成、情绪、心理及认知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近来,众多的研究者都发现儿童死亡概念的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模式性和年龄特征,并受到多种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

  儿童死亡概念及发展 阿索尔富加德说过“人无论在哪里,也无论干什么,他的忠实伙伴——死亡,都会永远跟着他。”死亡是生命的一个构成性因素,是生命的最终归宿,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做为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石,关于儿童死亡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3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近些年来受到很多心理学家、教育家的关注。儿童死亡概念多数是指儿童相对于成人对死亡的认知。儿童死亡概念的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死亡概念发展理论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儿童死亡概念的发展阶段也在不断的变化。 死亡概念 生与死乃人类生命历程的起始与终止,也是自古企图澄清的迷思,对于死亡,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诠释。

  字典里死亡定义为:人类、动物及植物生命永久的终点。医学界定义多以美国哈佛医学院之界定:不可逆的脑昏迷或脑死才是真正的死亡。Whaley、Capron和Kass医学临床解释为:持续十二小时无自发性的自主运动,瞳孔对光无反应,人的身体系统,如心脏、血管、呼吸等系统停止工作,即自然的生物性死亡,呼吸、心脏停止跳动,大脑功能的消失。Kastenbaum与Costa(1979)根据社会文化论点定义为:一种社会性过程,当个人没有思想、没有感觉时,就可谓之社会性死亡。美国的三位生理学者卡罗尔、米勒、纳什与1976年给“死亡”下了一个定义,提出四方面的界说:1.功能上的死亡是心跳及呼吸停止。2.脑部死亡是脑皮已经消失,3.细胞死亡是所有体细胞的功能丧失。4.心智死亡是所有人类有意义的表情都停止。大家通常比较熟悉的死亡概念是Speece 与 Brent 提出的四成份说,即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无机能性(non-function)、普遍性(universality)与原因性(causality)。 儿童死亡概念 儿童死亡概念的内涵因学者与研究角度的差别而有所差异,但都比较认同是由多重次概念构成,只是次概念的类别不一样。Kane(1979)将儿童死亡概念分为十种次概念:真实感(Realization)、分离性(Separation)、不动性(Immobility)、不可取消性(Irrevocability)、原因性(Causality)、功能恶化(Dysfunctionality)、普遍性(Universality)、无知觉性(Insensitivity)、外观(Appearance)、拟人化(Personification)。Hoffman与Strauss(1985)根据研究结果分为五个次概念:死亡停止性(Death as Cessation)、死亡必然性(Necessity of Death)、死亡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 of death)、死亡原因性(Causality)、死亡普遍性(Universality)。

  国内陈世芬(1989)发现儿童会从生物性(暴力死亡、生理机能导致死亡、死亡一瞬间、死亡状态)、心理(悲伤、心理意象、空虚)及形而上(隧道现象、死亡神秘、拟人化、听谈地狱觉知、死亡本质)三个主要范畴诠释死亡概念。刘惠美、简淑真(1989)综合各学者研究结果,将幼儿死亡概念分有:死亡发生原因,死亡不可逆性、死亡不再具有机能性及普遍性。并发现台北市78位4—7儿童中,小学一年级儿童普遍比大班、小班幼儿有较成熟的死亡概念,即年龄越大则幼儿对死亡概念就越成熟。庄雅芸(2001)通过对听故事后的幼儿团体进行访谈,发现大班幼儿具有死亡原因性、普遍性、无机能行、不可逆性及死亡判定等死亡概念已产生正确认知,并经常按照身体是否具有机能性判定人类的死亡。陈淑霞(2002)则进一步指出4—6岁幼儿的死亡概念包含:死亡原因,所有生物都会死(死亡普遍性)、不能复活(死亡不可逆性)、身体功能停止、死后世界及死后处理。 儿童死亡概念的发展 儿童死亡概念发展阶段性。 西方学者Koocher在1973年对75位6—15岁美国儿童进行以智力测验及访谈的方式进行研究,发现影响儿童死亡概念发展的不仅仅是实际年龄,还受到皮亚杰认知发展三阶段论的影响,因此,他将儿童死亡概念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政工导刊《 政工导刊》
《政工导刊》杂志,于198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1-1063/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心理服务、...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13年是由西北大学主办的反映理工类科研成果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其办刊宗旨为...
小学生导读《小学生导读》
《小学生导读》杂志,月刊,于199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
紫光阁《紫光阁》
《紫光阁》(月刊)创刊于1993年10月,由江泽民同志题写刊名,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主管的《紫光阁》杂志。杂志忠实记录共和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详尽分析国家宏...
测绘工程《测绘工程》
《测绘工程》杂志,于199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394/T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技术交流、...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杂志,于197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5-1085/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