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
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刘小兰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合作学习 探索交流 小组合作 高效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被教师越来越重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合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导师生和谐气氛,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欣赏数学美,享受数学美,共同营造“师生共同解决型” 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目前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普遍存在“有合作之形,而无合作之实”之嫌。教师必须传授必要的合作技巧,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建立有序的合作规范,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关键词】合作学习 探索交流 小组合作 高效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合作学习,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要重视加强师生的合作与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合作学习在形式上已经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适合学生各种学习风格,为学生提供着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现阶段的一些教师所谓的合作学习只是迎合新课标,赶赶时髦,结果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在操作时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如合作操之过急、合作次数过多、合作时间不充裕,学生合作技能偏弱、讨论的问题价值不高等弊端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一些公开课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后宣布开始合作学习,学生们马上闹哄哄的,大家七嘴八舌,从表面上看好像学生讨论得挺热烈,但实际上没有几个学生在认真地思考、分析问题。因此,多数“小组合作学习”就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效,甚至还会影响到学习效果。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小组学习教学方式中仍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误区,若不能正确地认识,将严重阻碍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的真正实施和深化发展。针对这些现象,本人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克服,会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选择合理的素材,保证合作学习有料可学

  素材的选定是合作学习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但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要合作学习,应该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问题。

  我从事高年级的数学教学,针对高年级学生求知欲旺、好奇性强的特点,适时地提出争论的问题,利用小组合作,就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取长补短,从而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在上完体积后,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将一块长11分米,宽6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木料截成若干个小正方体,能截多少块这样的小正方体?有些学生是用大长方体的体积除以小正方体的体积,(11×6×2)÷(2×2×2)=16块……1平方分米,答案是16个。而另外一部分同学是用11,只能截成(10÷2)×(6÷2)×(2÷2)=15个,为什么会不同呢?同学们都认为自己的没错,于是我采用让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要求各小组说明理由。讨论开始后,各小组纷纷表现出了不同的形式,有试着画的、有直接写理由的……,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发现,第一种答案是错的,这种方法有限制(只有在长宽高正好能分,而没有多余时才正确),而第二种方法都适用。这样通过对问题的争论,不但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而且发展了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同时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合作小组,面向全体

  合作学习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生生互动的创造性运用。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认知能力各异,面对同一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会有不同的反映,有的学生信心十足,有的学生犹豫畏难,有的则茫然等待,因此,我们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该精心策划,合理安排。具体做法:首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对学生保密),把学生总体中分为甲级、乙级和丙级,甲级和丙级人数各是全班人数的四分之一,其余为乙级。其次,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采用学生双向选择与教师适当调配相结合的方法,组成由甲级、丙级学生各一个,乙级学生两个的合作小组,这样充分调配了人力资源,使成员之间能互相影响、互相切磋、互相欣赏、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当然组与组之间要不相上下,便于组与组之间的比较与竞争。最后,民主选举小组长,并给自己小组取个响亮的名字,增强组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小组的凝聚力。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如操作者、记录者、报告者、检查者等等,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进行不定期轮换,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

  三、留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盲目合作

  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必须是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才是行之有效的,没有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学生的智慧就不能发生碰撞,思想就不会实现交融。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组内同学互相交流看法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并轮流在班内发言,再由本组同学补充,然后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否则课堂内的讨论与交流将流于形式,如有些讨论时间小于2分钟,学生在叽叽喳喳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这样讨论,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极易助长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造成两极分化。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留给每一位同学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时间与机会,还要根据学习小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

  四、教师起好组织、引导作用,确保合作顺利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因此在合作学习时,教师应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导,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比如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出现冷场,教师要协助小组长组织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出现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受阻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点拨;出现课堂秩序混乱时要及时调控;对个别小组顺利完成合作任务,教师要当场给予表扬。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及时作出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教师要鼓励成员发表独立见解,积极肯定和赞扬合作学习的共同成果,善于把个人或小组的创造性观点转变成集体的智慧。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一种形式,师生互动的一个前提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即教师的教要始终围绕学生的学,教与学步调一致,这表现在能够提供给学生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的机会,从而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师生互动并不是形式上的一问一答,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调整教学,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善于启发诱导,不能拘泥于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教条地进行,教师的教应随着学生的学而变化,学生的学随着教师的教不断地深化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互动。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电力设备《电力设备》
《电力设备》杂志,于200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5025/TK,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可靠性技...
民族法学评论《民族法学评论》
《民族法学评论》内容包括: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研究专题;流动人员权益的法律保障问题;民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民族区域自治研究;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研究...
国际儒学研究《国际儒学研究》
《国际儒学研究》是国际儒学联合会编辑出版的儒学理论刊物。创刊于1995年,每年1至2辑,至今已出版22辑,成为推动国际儒学研究、交流和普及的重要学术平台。为了进一...
宁波经济丛刊《宁波经济丛刊》
《宁波经济丛刊》(双月刊)创刊于1991年,是由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宁波市宏观经济学会主办的期刊。自创刊以来,坚持“求实、求新、求精”的原则,突出区域性、应用性...
北方经济《北方经济》
《北方经济》杂志,于199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5-1154/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学术视点...
合成树脂及塑料《合成树脂及塑料》
电话:010-69341924,地址:北京市房山区燕山岗南路1号。 《合成树脂及塑料》(双月刊)创刊于1984年,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主办。 《合成树脂及塑料》报道合成树脂...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