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寓教于乐、陶冶情操。真正建立完善的学生社团,不仅是开运动会,举行文艺联欢,还应广泛地开展社团活动,比如摄影、棋类、书画、甚至是刺绣、烹饪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与学习的快乐。不仅活动要生动活泼地开展,还应注意美化校园环境,把学校建设成花园式的家园,让学生在美丽的家园中充分体验主人翁的责任感。如何美化校园,让学校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应从细微处入手,比如:在过道墙壁上挂上学生的书画作品,在小角落贴上温馨小提示,花圃里种着学生自种的花草并有专人看护,每班有自己的班歌而且每天必唱;部分学生会积极到校参加晨练,定期举办书画展、摄影展、书展……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发现校园的文化气息——嗅得见浪漫花香,听得见朗朗读书声,看得见满眼的翠绿,感受得到浓浓的书卷气;这就是校园文化管理的世外桃源。
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潜能和创造性才能,在教学改革中,校长要引导教师重视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比如学生对语言智力、自然观察智力等,都有各自的强项,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挖掘、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自己所具有的智力强项。当然,这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需要与改进课程的设置同步,才能很好地实施。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大胆尝试“研究性”学习方法,即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现性、探索性。教师设计小课题,由学生合作交流,完成小课题的要求,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体现自我价值。现在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改革中在教学方法上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分层次”教学,这是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设计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层次的目的要求,让学生学有所为,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和自信心。又如教学过程中“对话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确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5.把家长和社会人纳入学校文化管理的范畴。把家长和社会人纳入学校文化管理的范畴,是因为家长和社会人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教育方式等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相当部分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认为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后的事,缺乏早期教育意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如果以一个人17岁时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他4岁时智力水平已达到50,在4—8岁时发展30,在8—17岁之间只能发展20了。因此,家长应负起对孩子早期的教育的责任,教他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文明礼貌的用语,文明的举止,爱护环境,讲究卫生习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其实学校是学习书本知识的重要场所,而家庭是实施早期智能开发,培养兴趣点,引发求知欲,培养良好行为和道德习惯以及健康人格等的场所,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给幼儿园和学校,是极不理智的做法。
很多单亲家庭和独生子女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过分溺爱、娇惯,对孩子的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放任自流,认为“树大自然直”,结果小树苗长歪时,要纠正也难了。有的家长关爱和爱护孩子的做法很不可取,表现在对孩子的生活起居都包办代替,缺乏让孩子具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未能培养孩子动手做事的能力。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和将来生存能力的提高很不利。现在学校普遍办成了“家长学校”,其目的就是通过与家长交流、沟通、协调的开讲座等形式,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的环境和社区成员对未成年人品行影响不可忽视。一个由社会群体共同构建的和谐、文明、品德高尚、环境优美的社会环境,将对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全社会应该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为此,学校应把把家长和社会人纳入学校文化管理的范畴,增强学校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积极配合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措施,让学校、家长、社会真正实现三位一体,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三、明确学校文化管理,形成学校管理文化
学校管理文化是学校管理领域内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是以学校教育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制度、课程、行为方式和物质建设的集合体,对师生具有正面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规范、同化辐射等作用,是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我校是一所新办校,通过对校园文化的规划、经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活动,成功地在学校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文化,初步构建了由“技术文化”、“教学文化”、“教育文化”、“服务文化”四部分为主体组成的“校园文化”,力争形成稳定的、独特的、持久的学校管理文化。做到以“技术文化”做支撑;“教学文化”为主体;“教育文化”为关键;“服务文化”为保障的学校管理文化。高质量的学校管理文化是十分宝贵的校本教育资源,是基础教育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珍贵土壤,是学校健康发展和创立品牌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四、结论
文化管理是人文化的柔性管理,是团队精神和情感交融的管理,是塑造学校形象、弘扬先进文化的管理,是推进精神文化创新和不断增强学校文化吸引力、感召力的管理。一所好的学校,能成为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校舍、质量等表面的因素吸引人,更主要是由于她的传统、氛围等内在因素所散发出的魅力令人钦佩。学生家长是否愿意将孩子送到学校求学,首先是冲着学校优良的“育人环境”而来。“育人环境”即为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
纵观许多学校创建学校文化的成功经验,学校必须选择好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清晰的工作思路,重视学校特色建设,要通过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管理者不断传承、建设、丰富、发展,积淀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文化。要注意把办学理念转化为学校教育实践行为,抓好两个中介环节,一是形成实施办学理念的工作思路,二是形成教育实践行为的做事规则。工作思路是学校校长提出的,但真正实施则要让所有教师认可并真正实行。
总而言之,面对新的管理内涵,新的时代精神,新的发展需求,学校校长都要打破旧的管理模式,建构新的管理理念,坚持学校文化管理追求发展、适应变化、突出特色、构建和谐的原则,采取正确的对策,提升学校文化管理的效能,竭尽全力探索、实践、开辟学校文化管理的新天地,为新时代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2] 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 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