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及其实施分析
《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及其实施分析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阎朝兵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大学体育 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 创新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本文根据《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以及实施效率的分析,讨论了大学公共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几个重要方面。提出从建设精品课堂开始,积极实行体育教学改革,依照实用性、前沿性等原则制定教学大纲与内容,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建设合理的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是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保证。

  【关键词】大学体育 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 创新

  随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大力推广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理念方针政策的实施,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越来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高校的公共体育专业针对人才培养要求,加快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而如何推进课程向示范性精品课程迈进的课题,在改革进程遇到的诸多问题当中显的尤为重要,这也正是我们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既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办学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学校加强教学质量工作的重点和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关系到高校的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涉及到教学内容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材建设、群体活动建设等方方面面,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九江学院体育学院于2003年开始着手《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树立建设一流专业,创一流课程意识,并于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一、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基本原则

  1、“健康第一”原则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的教育。从实质上来讲,它也是一种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养成关注健康、自觉锻炼的习惯才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我们在创建《大学体育》精品课程过程中,仅仅依靠定性的课堂技能传授或者是课程网站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的主讲教师在思想上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把健康体育的观念传播给学生;在教学上除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体育能力与增强体质外,还应该注重体育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在管理上要理顺学生自主锻炼习惯养成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据此构建新时期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新型理论体系和运作体系,从而使健康教育的实施真正行之有效。只有实现了“健康第一”的教育原则,我们的大学体育课程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精品价值”。

  2、科学发展性原则

  《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要遵循事物变化的规律,强调建设的科学发展性。除了确定“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外,在课程内容的制定上要做到科学性前沿性,体现大学体育健康教育新发展;在教学方法运用上要做到科学多样性,只要能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我们都可以去尝试,这样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考核评价方法上注重目的性,不仅有利于促进和激励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对一般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在课程管理上体现科学有效性,以便迅速发现问题,解决为题。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强调课程建设过程与结果的科学性,以求带动课程建设向快而好的方向发展。

  3、示范性原则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五个一流”的课程标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体系;一流的教学管理。但高校的体育教育又有别于其他普通学科教育,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思想在教学行为上的特征更加突出学生技能与“健康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建设《大学体育》精品课程过程中除了要贯穿教育部提出的“五个一流”的精神主线,我们就课程特点还应该要建设一流的课外活动;一流的实践教学设备两点。解读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内涵可以看出,评选精品课是为了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精品课不单纯是指搞好课堂教学,而是指系统的课程建设,它指的是一种示范的课程资源。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建设一批能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示范性课程。

  4、特色性原则

  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的制定,应体现区域文化差异与学生兴趣趋向,在考虑使用传统项目进行教学外,也可同时选用适合本学校特点的特色项目。例如:我们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中,充分考虑了地区特点,针对相邻庐山风景旅游区的优势,在课程内容中加入野外生存与定向运动项目,并且与景区合作建立了校外训练基地,这样既很好的利用了区域优势,凸出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整体提高性原则

  《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包括了教师、学生、教材、场地与器材、教学手段与方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教学管理制度等要素的建设。它们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是一个整体,是缺一不可的。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如果只是将精品课程当作上几堂组织严谨的公开课,而不同时考虑所有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考虑教学手段方法的改进和教学制度的改善,不同时更新教学内容,精品课程建设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精品课程应注重打造精品,突出创新

  精品课程建设绝不是单纯的教材建设或是简单的“课程设计”,通过认真学习教育部《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全面提高教育培养质量》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体会到,评选精品课是为了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它是一个系统的课程建设,它指的是一种优质的课程资源。那么,如何建设精品课程,怎样体现“精”,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享受精品课程的成果呢?九江学院在建设《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首先对大学体育专业和所设的各个单项进行研究、分析和设计,分析出哪些是重点项目、前沿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优化设置。其次对专业进行课程设计,重新编制教学大纲、计划与教材等一系列工作。随后根据专业特点,制定了课程标准与规章制度,以及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以此来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规范教学与教务管理,判定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完成教育目标的程度、检验课程编制的效果。

  1、改革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

  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的改革是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教学内容的新、教学手段的多、教学方法的活,是建设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围绕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技能特点进行设置,突出专业、学校与地区特色,开发适合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在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对有体育特长和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体现个体差异,进而充分调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对大学体育进行课程设置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将体育课程设置为基础课、选项课保健课和提高课四个部分:第一、二学期以行政班级为单位,以男女生分开授课的方式进行基础课教学,教学内容根据男女生差异,从篮球、排球、武术等项目中分别选出两项;第三、四学期开设选项课。根据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条件、教师配置、学生取向等条件进行分析,到目前为止我们共开设了24个单项。另外,将具有体育专项特长的学生挑选出来,并组建专项提高班;对于先天性病残和突发性运动损伤而不能适应正常体育课的学生,开设保健课。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新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工艺》
《新技术新工艺》杂志,于197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1765/T,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设计与...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是由中华预防医学会(责成中国公共卫生杂志社)主办。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创刊于2012年,是吉林省一级期刊,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吉林省教育学院主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于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5-1280/Z,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
汽车工业研究《汽车工业研究》
《汽车工业研究》杂志,于198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CN 22-1231/U,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大中...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杂志,于199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1801/H,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向你挑战、...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