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理论知识教学模块的构建
由于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具有“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性较强”的特点,需要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同时,要打破传统按学科范畴设计课程的旧框架,对各种课程进行大胆的裁并、整合和内容的更新,设计、组织并开设全新的课程,构建出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同时为实践教学预留充足的学分学时。如以《国际经济学》代替传统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课程;将《国际结算》并入《国际贸易实务》;开设《外贸单证与函电》代替传统的《外贸函电》课程;增开《国际商务英语》,加大英语教学力度。
2、实践能力教学模块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突出手段。民族地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教学模块的构建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当地涉外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试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
首先,加大课堂实践教学比重,增开独立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国际贸易场景实验室,通过模拟国际贸易的传统和现代运作方式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其次,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联系外贸公司和具有外贸进出口自营权的国有或民营企业,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争取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第三,适当增加学生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实行3+1或3+0.5+0.5学制模式,这种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系统知识的掌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素质拓展教学模块的构建
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不是“狭窄于技术”的工匠,而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而,在理论知识教学模块、实践能力教学模块之外,还要构建素质拓展教学模块。素质拓展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拓展,也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还包括学生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
首先,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当地涉外企业国际贸易岗位需求,开设针对性的国际贸易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培训课程,为学生在就业前获得社会认同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也为他们将来获取相应专业职业技能资格打下良好基础,从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其次,与学生社团工作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等。
【参考文献】
[1] 郑汉金,曾伟.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天地2007年第9期
[2] 白童.高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年第11期
[3] 张建华.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定位即其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9月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