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
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井文华 衡水学院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新纲要;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改革;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对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提出要求,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新纲要;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改革;
1.前言2002年8月12日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新《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及课程评价体系等,作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普通高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代表国家意志,具有规定性和行政指令性,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普通高校制定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估的依据,它指明了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总结,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改革的基本对策,为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2.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根据《新纲要》精神,我院于2003年初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从2003级开始全面采取学生网上选项上课,原则上学生在课表排定的体育课时间内,自由选择任课教师和项目,本科和3年制专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两年,占4个学分,2年制专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年半,占3个学分,每学期1个学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为:必修选项课,项目设置有: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武术、体育舞蹈、乒乓球、羽毛球,后又增加了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健身秧歌等。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增设足球、乒乓球提高试验班,另外,为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要内容的保健班,规定每学期4学时体育理论课.体育课教材选用省通编教材,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定主要是将其平时课堂表现和技能成绩折算成百分数来加以评定.
3.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指导下, 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兴趣与个性,养成良好的锻炼意识、习惯和能力为目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与探索,实施了体育选项课程模式,率先在我省同类院校实行网上选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纵观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对照《新纲要》提出的要求,仍存在许多欠缺和不足,
3.1在课程目标方面: 体育课程的目标是体育课程编制的起点,是进行体育课程评价的标准,也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归宿。《新纲要》根据体育教育的功能十分具体地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目标,不仅为大多数学生确定了基本目标,也为部分学有所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确定了发展目标.目标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性质以及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目前我院制定的公共体育课程目标,过于笼统,缺乏层次性,侧重显性目标,忽视隐性目标,导致了体育教育实践中注重技能教育。
3.2在课程设置方面:《新纲要》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应达到144学时)”,“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选修课”.目前我院三年级以上学生未开设规范的选修课.
3.3在课程结构方面: 新《纲要》明确指出:“将课内外体育、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构建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大课程体系”。因为我院只有课堂教学和运动队训练,课内外、校内外体育脱节,影响了学生锻炼的实际效果,而且我院虽然“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但是学生只能在课表排定的体育课时间内,自由选择任课教师和项目,项目的设定根据学生人数而定,随意性较大,提高班还处于试验阶段,学生选择的空间较小,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另外,我院体育理论课教学,因受学时数的影响,较为简单,针对性不强,教师随意安排,使学生的学习不系统,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意义和重视程度自然也就不高,失去了理论课的意义。
3.4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我们的教师尚未摆脱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教育思想影响,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重技术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提高、轻意识和习惯养成、重身体教育轻心理和文化教育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因此,不仅在课程内容的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接受性方面存在不足,而且在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多样化,师生之间多边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还有欠缺.
3.5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几年来由于学院不断扩招,学生人数较大幅度的增加,我院场地严重不足,我院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课堂教学班人数在40-50人左右,远远高于《新纲要》要求的“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的要求。
3.6在课程评价方面: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评价及上课的出勤率等方面。考评形式内容单一、标准统一,过于强调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导致身体条件及运动基础差的学生努力学习也达不到好的成绩,极大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导致体育学习应试化,难以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改革意识不强;学校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场地建设速度、教师扩充速度跟不上等..
4我院公共体育课程进一步改革的设想
为进一步深化我院体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在总结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找出不足的基础上,依据《新纲要》精神, 以新的教学观念,对体育课程教学工作进行改革。
4.1在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和目标方面
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意识,把“健康第一”的目标和教育思想体现在体育教学内容、手段、教法及评价上。加强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体育的自学能力、终身体育的能力等。重视体育课程功能的开发,将以往按照运动项目确立学习目标的做法,转变为以体育的功能确立课程目标,在坚持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内容具体,便于操作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4.2在课程设置及结构方面:
4.2.1一、二年级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三、四年级以体育俱乐部形式开设选修课。体育课上实施分层次教学;打破学生只能在课表排定的体育课时间内选课形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身体素质基础,体育专长基础之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按水平分班、按兴趣分班。对于同一项目组成不同层次、不同教材的体育教学班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拓展体育课的时间与空间。体育课的上课空间不能只限制在学校的范围内,利用社会经营性的体育场所及学校的周边自然环境设置项目来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类型的需要。课外要有组织的进行早操活动外,学生每周要参加一定次数的俱乐部活动,进行考勤.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而且有利于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大学学报》杂志,于198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3-1286/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外语研...
中外文化与文论《中外文化与文论》
《中外文化与文论》(季刊)创刊于1996年,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四川大学中文系主办。本书为文学、文化理论相关学术论文集,重点讨论文学理论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流变问...
现代人才《现代人才》
《现代人才》主题鲜明。该刊紧紧围绕“顺应现代和平发展潮流、提升人才科学人文素质”的宗旨展开,把解读新政策、交流新经验、探索新理论、传播新信息作为己任,把...
冶金分析《冶金分析》
《冶金分析》杂志,于198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2030/T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化验园地...
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
《考古与文物》(双月刊)创刊于1980年,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主办、陕西省文物局主管的中国文物考古学界享有盛誉的著名核心期刊之一。本刊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中国肝脏病(电子版)《中国肝脏病(电子版)》
《中国肝脏病》杂志,于200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9299/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指南、继...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