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马克思人格思想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体现于社会历史发展活动中,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培植和谐人格的过程中,既要立足于社会实际,又要以马克思的人格理论为指导,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9-30、10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27.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3.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6.517.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94 .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4.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1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3-54.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37-38.
[13] 马克思.1 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 05.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9-120.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16] 《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