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是以人为本在文化领域中贯彻的价值理念。文化开放,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目标,是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的源泉。贝塔朗菲的系统论告诉我们:有机体能有组织地处于活跃状态和保持生命力,在于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物质和能量的不断交换,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所谓开放,是指物质系统与周围环境即其它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任何物质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于一定环境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维持自己的运行与发展。人类的文化形态也是如此。“文化是一条由工具、器皿、风格、信仰等等文化要素聚合而成的宽阔河流,这些不同要素间不断交互作用,创造出新的结合和综合。新的要素不断地加入河流,旧的要素不断地退离出去。今天的文化仅是这一河流在现在时刻的横断面,仅是先于我们的交互作用、选择、淘汰和积累的漫长过程的结果……。”[16]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世界历史上唯一绵延不断的文明,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上的开放性。一方面,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锻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意识与优秀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正是以其开放的文化价值理念,敢于对特定的时代性问题给予积极的回应,才会不断超越曾经日益落后和僵化的思想、克服自满和封闭的文化心态,具有了不断进取的时代精神。汉唐时期印度佛教文化的输入,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形成,儒学获得了崭新的发展;清末民初的西方文化的输入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而清朝中期的文化封闭与文化专制,则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中华文化最具魅力的时代是吸收外来文化最积极、最有气魄的时代,也从来就是民族昌盛、民族主体意识高扬、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如果文化是一条河流,开放的价值理念才能保证其绵绵不绝、奔流不息。因此,在当代中国,贯彻开放的文化价值理念有助于中国文化在坚持其传统的过程中加强中国与世界文化的相互沟通,借鉴和学习外来文化,实现文化积累、文化兼容、保持自身活力,从而促进人在多元环境中广泛学习、全面发展。同时,开放的价值理念也有助于减少文化发展中的重复性创造,避免某些曲折和错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当今的科学知识体系是全人类的文化及其交流的成果,如果依靠单个民族自身来独立发展是难以成功的。开放的价值理念能够直接填补本民族在物质生活文化方面的空白,实现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一步到位,避免了缓慢的长期摸索,从而获得最新的、最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本民族人民的认识能力和文化水平。就此而言,开放的文化价值理念是当代中国实现人的发展和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理念。
和谐,是以人为本在社会生活领域中人们所要贯彻的价值理念。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中人是发展的目的,发展是为了人的内涵,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着眼于满足人民生活环境”。从社会生活领域来看,我们就需要贯彻和谐的价值理念。如果说政治民主、经济公平与文化开放是世界各国都比较崇尚的价值理念,那么和谐则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理念。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和谐,追求天人之间、代际之间、群体之内以及人与我、身与心的和谐。显然,这种价值理念对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而言,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高度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和谐的价值理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强调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此不赘。
总之,“人本、民主、公正、开放、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在观念形态上的概括。五个基本价值理念、五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人为本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价值理念。民主,是以人为本在政治领域中贯彻的价值理念;公正,是以人为本在经济领域中贯彻的价值理念;开放,是以人为本在文化领域中贯彻的价值理念;和谐,是以人为本在社会生活领域中人们所要贯彻的价值理念。五个基本价值理念既顺应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潮流,又承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素和实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龙兴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目标*》,收于《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6期。
[2] 焦国成:《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收于《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1期。
[3] 韩震:《从体系建构到观念的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初论》,收于《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2008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4]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1946147.html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9]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7版,第29页。
[10]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7版,第28页。
[1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168页。
[12]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9-50页
[13]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5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16] [美]怀特:《文化科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版,第3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