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景村现有土地面积181395亩,古茶面积12000亩,生态茶园建设9300亩,人均茶叶面积7.9亩,森林覆盖率为49.7%。芒景布朗族在原始森林中进行人工驯化种植茶叶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这里经历了从发现茶的药用、食用、饮用到驯化、人工种植、商业利用茶叶的历史进程。
茶叶是布朗族先民在采集野菜时发现的一种作料“得则”,他们发现吃了“得则”以后身体舒服、眼睛明亮、头脑清醒,渐渐地发现了其药用作用,并将其进行移栽、驯化和人工种植。他们在采集和游猎时发现“得则”就做上标记,记好地点,进行人工管理。在管理中发现施过草木灰的“得则”味道更好,进而将其种子带回住地进行人工种植和发展。为了将其与野菜区别开来,布朗族首领帕雅岩冷给“得则”取名为“腊”。至今,他们还把茶叶制成腌茶当菜吃,还有人在野外劳作时,摘一把鲜茶叶,用盐巴辣子沾着当菜吃。
这种原始森林里的乔木茶,被称为古茶,当地人称“林下茶”,即用传统的茶叶种植方式——在多树种多物种的原始森林中种植茶叶,利用生物的多样性进行病虫害防治,利用自然发酵的落叶和野果为茶树提供肥料并抑制杂草的滋生。在古茶园良好的生态系统中生产的茶叶,耐冲泡、回甘久、无污染,符合现代人的食品安全与绿色环保意识。
台地茶,即在毁林开垦的台地上种植的密植、速生、高产型的茶园。其特点是茶园面积内植物单一,没有有机肥来源,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害较多,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只能靠长期施用大量的化肥农药来维持。在改革开放前,古茶收购价最高每斤1.30元,最低0.20元;而1982年后,台地茶的收购价是古茶的十几倍,每斤可卖16.00元。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芒景村种植了几千亩台地茶。但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了台地茶的茶叶品质急剧下降,其可持续性差、产品价格低、抗灾能力弱的问题已突出显现。这种不利于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不仅使农民从中获益较少,同时也造成对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是难以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
为了让生态环境功能尽快恢复,遏制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芒景村出资购买了3万株树苗,由农民投工投劳改造台地茶,人为的将茶树间掉,通过生态放养,不施肥,不打农药,让茶树脱毒,回归至原生态。目前,全村完成生态茶园示范基地3600亩,已种树的9700多亩,预计2011年完成51000亩。茶园里树已成林,形成了茶与草木共生的良好生态效果,村民不再往茶园里施化肥、打农药,让茶叶逐步脱毒,成为绿色食品,全面改善生态与人居环境。
古茶园是布朗族先民智慧的结晶,融入了民族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及其生产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特别是2006年,景迈芒景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千年万亩古茶园受到世人的瞩目,芒景村成为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范例。
四、促进传统生产模式的转变
布朗族是是建国初期从封建领主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
据布朗族傣文典籍《(芒景)本勐》记载,因为战乱,布朗族3300户部属在首领帕雅岩冷率领下,迁徙到芒景一带无人居住的地方定居,在这里与傣族交好,狩猎、种植茶叶。傣王帕雅蒙勐见帕雅岩冷智勇双全、威望甚高,将第七个女儿嫁给他,并封其为管理布朗族的帕雅。公元1770年前后,车里宣慰司(今西双版纳)与勐艮府(今缅甸景栋)争战多年,车里求助于孟连宣抚司后赢得了战争胜利。为了酬谢孟连,车里土司把女儿嫁给孟连土司为妻,并将勐满、勐根及芒景五个布朗族寨和一个傣族寨给女儿做嫁妆和采邑。此后,芒景布朗族从西双版纳辖区转入孟连辖区,布朗族头人成为议事庭成员,代傣族领主管理辖区内的百姓,参与决定孟连宣抚司署的重大事务,并作为娘家人定期向傣族领主贡茶。
芒景布朗族从封建领主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以来,其生产关系经历了合作化、人民公社到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的转变,茶叶生产从分户生产到集体生产,其后又转变为分户生产。目前,芒景村的茶叶分户生产面临着以下问题:1、茶叶品质难以保证;2、有的茶农以次充好,损害信誉;3、单户销售,难以应对市场风险,压价、被骗时有发生;4、缺乏组织,几乎无谈判能力,无法以集体力量保护自己权益;5、没有品牌,无加工能力,只能低价出卖原料等。
事实证明,茶叶的分户生产已不能适应目前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不适时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改革,必将严重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芒景村党总支在“十一五”期间,以茶叶为支柱产业,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探索了出一条“党总支+合作社”的发展路子。他们在2008年初成立了澜沧县芒景古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有社员520户,注册资金731.2万元,选举村党总支书记南康担任理事长,以合作制的方式生产、经营、分配和管理,为社员提供茶叶生产、营销、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维护社员的合法权益,增加社员的经济收入。
澜沧县芒景古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的茶叶生产互动经济组织,其财产归全体社员所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并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古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了传统的茶叶生产经营形式,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实现民主管理,自主经营,盈余返还,社员享受平等权利。
身兼芒景村党总支书记和合作社理事长的南康,其父阿里亚是芒景村历史上最后一名被土司任命的头人—达帕雅,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号召能力。为了保护古茶园,他与理事们提出“芒景古茶保护利用开发公约”,约束茶农不准砍茶树和树木;不准捕鸟打猎;不准施化肥农药;不准把外面的茶叶拉入芒景充当古茶;为了做好芒景村古茶品牌,注册商标“阿百腊”;为了保持古茶品牌质量的纯真性,在合作社内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采摘加工,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营销。他带头进行科技创新,在茶园里种植香菌。这种茶—菌复合生态生产模式,不仅为茶树提供了有机肥料,还能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南康于2010年10月到北京参加“中国茶叶可持续发展项目组会员”大会,并在北京、珠海、澳门、内蒙古、石家庄等城市寻找市场,努力拓宽古茶的销售渠道。
为提高社员的科技水平,他们注重对党员和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党总支+合作社”与农校对接,在村委会成立了有80位学员参加的中专班,农民在村内就可以完成中专学业;举办各种培训班,以提高社员的科技水平。“第一期芒景农民茶叶加工技术培训班”,有460多名茶农参加了培训,并获得了茶叶加工资格证书;在“芒景第二期生态茶园生物农药有机肥使用培训会”上,有80位党员干部参加培训。为推广培训效果,随后又在芒景上寨村民小组举办培训班,参加培训人数达140人次。通过培训,改变了芒景村茶叶加工技术低、质量低、口感差的现状,提高了茶叶滩凉、杀青、柔捻、晒青等技术,使芒景村的茶叶品质得到提高。为此,2009年12月南康被评为“普洱市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0年被评为“云南省首届少数民族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