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世界观教育即是引导人们具有实体世界的观念,但这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可以实现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美感教育,利用美感这种超越利害关系、人我之分界的特性去破除现象世界的意识,陶冶、净化人的心灵。所以,美感教育也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蔡元培先生认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
伦理学指出,艺术通过典型形象再现人们的道德关系和道德风貌,通过对典型形象某种品质的强烈渲染,使人们在美感的陶冶下,激起情感的共鸣,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和善恶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道德品质。[7]不难看出,艺术教育与德育始终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不可分割地紧密联系着。艺术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运用艺术教育来促进思想品德教育。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发挥,首先是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审美情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能促使学生的审美趣味变得纯洁、审美能力获得提高。
(3)“立德”到“立人”的升华
鲁迅提出,要让一个丧失了人格的民族免于灭亡,“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使之找回灵魂,还为主体。这就是“立人”。1907年鲁迅在《科学史教篇》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致人性于全”,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8]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他还指出:“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即在审美、立美和立德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表现在形式的变换上、理论课程的精心设置上,而是表现在一种能够让大学生群体普遍接受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上。我们尝试,通过整合时政教育资源、开发儒学教育资源、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并以此为切入点共同打造一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径,势必在大学生的主观自觉中潜移默化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 [1]王增国、高世杰:《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特征研究》,2008年11月21日11:12人民网-理论频道。 [2]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2008-08-06人民网-《人民日报》。
[3] 《国学普及与大学生思想教育》,www.chinaorg.cn 中国机构网 2007年8月27日。 [4]张 劲,祁 明:《试论大学生公民教育应以“仁义”为重要内容》,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5月第24卷第3期第132页。 [5]吕骥:《<乐记>理论探新》, 北京 : 新华出版社, 1993年版。 [6]冯至、范大灿 译:《审美教育书简》(弗里德里希.席勒 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7]罗国杰:《伦理学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