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政治与法律法学 > 公民的守法理由及其守法意识的培养 ——以法律心理学为视角
公民的守法理由及其守法意识的培养 ——以法律心理学为视角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张玲
【分  类】 政治与法律法学
【关 键 词】 守法理由 守法意识 守法心理结构 守法动机 道德认知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首先,公民具有守法的潜在需要。在现代社会里,法律无时无处不在发挥着调节、规范组织与个体行为的作用,没有法律,自由、秩序、公平、正义等就失去了保障。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离不开法律,人的归属(如婚姻)也由法律调整,人的尊严和自我实现更需要法律作为后盾。从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来看,人的权力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都离不开法律的保护。因此,人们需要法律并离不开法律,只有遵守法律,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自身各种各样的需要。

  再者,法律最终指向的是人的行为,法律对行为具有激励功能。法律激励就是作为行为规范和体现正义精神的法律对符合立法意志行为的驱动以及对违背立法意志行为的抑止。激励手段可以分为功利型和符号型。功利型激励是指以实物形式的给予作为激励手段,主要用来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需要;符号型激励是指以授予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或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给予认可、赞赏等作为激励手段,主要用于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要。⑤两种激励手段要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守法动机水平的提升。此外,守法成本是影响法律激励功能发挥的一个消极因素,因此必须采取一定措施予以减少。

  (三)促进道德认知发展

  有关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皮亚杰的三阶段理论,即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具体到守法道德事实领域,守法可以分为守法的道德他律(自在)、道德自律(自为)和道德完善(自由)三个阶段。我国学者胡旭晟把守法阶段称为“守法境界”,即前守法境界、他律守法境界、自律守法境界和价值目标境界。

  1、守法的道德他律阶段或自在阶段:该阶段是形成守法道德机制的基础,是守法的外在驱动力。守法的道德他律是道德他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具体来说,从守法观念的来源看,守法意识具有他律性;从守法目的的本身看,守法动机具有他律性;从守法效益的实际效果看,守法行为具有他律性。⑥守法的道德他律有利于增强守法的效益,法律离开了他律性的外在力量,就会失去其本身的威慑力。然而,守法主体还缺乏自觉地守法意识,仍处于消极守法的地位,仅仅是出于习惯或害怕惩罚而遵守法律。因此,当法律的规定和适用出现复杂状况或法律规定出现冲突和空白时,守法主体便会无所适从,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其行为甚至会蜕变为违法行为。

  2、守法的道德自律阶段或自为阶段:该阶段是守法道德机制的发展,是守法道德规律的关键或核心环节。守法的道德自律是守法主体对法律规范“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自己“立法”的结果,它既是守法主体“理性自为”状态的表现形式,也是对这种“理性自为”内涵的主动性或积极性的再现。守法的道德自律是法律规范的外在要求与守法主体的内在要求的统一,是法律规范的价值内涵与守法主体的内在需要的统一,是法律规范的实践理性与守法主体的内心信仰的统一。因此,守法是主体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一种“意志自律”,是一种服从理性的自律。⑦

  3、守法的道德完善阶段或自由阶段:该阶段是守法道德机制的最后环节。守法的道德自由是守法主体在对法律规范的“自由与必然”关系进行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而达至的一种信仰法律的道德境界。守法主体自觉服从法律并处处捍卫法的尊严,其行为不再局限于法律条文本身,而是超越法律,进入积极守法基础上的积极创造领域。同时,守法主体与客体及环境达到了最佳的和谐,充分显示了人的主体性,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公民自觉守法行为的形成需要道德的支撑,必须加强道德教化以实现 “守法道德化”。 “守法道德化”实质上是把“守法”自然地融入道德实践过程中的一种新的行为模式,指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基于对法律的认知而形成的自觉地遵守法律的稳定信念和行为状态,即把守法义务上升为道德义务,成为人们的自觉信念。⑧一般来说,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越高,守法的观念就越强,法律的实施也就越彻底,即公民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高低与守法成正比。因此,有必要通过道德教化使公民的道德认知从他律过渡到自律,进而达到完善阶段。

  注释:

  ①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2.

  ②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6:447-448.

  ③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09-771.

  ④罗大华、何为民、解玉敏著.司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63.

  ⑤付子堂.法律的行为激励功能论析[J].法律科学.1999(6):7.

  ⑥刘同君.守法伦理的理论逻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2):227-228.

  ⑦刘同君.守法伦理的理论逻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2):245-246.

  ⑧徐道银.“守法道德化”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12):1.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刘同君.守法伦理的理论逻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2).

  [3]罗大华、何为民、解玉敏著.司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

  [4]刘邦惠主编.犯罪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5]叶浩生主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

  [6]李清春.论公民的守法理由[J].华东政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7]冯茜.法学视角下的守法综述[J].法制与社会.2009(3).

  [8]方强.略论守法心理结构与守法心理学[J].河北法学.1986(6).

  [9]何为民.论守法心理与守法行为[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8(2).

  [10]于春江.守法动机的层次性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0).

  [11]卫守宇.论道德建设与守法意识的形成[J].邢台学院学报.2008(3).

  [12]高中、孙可可.守法新论[J].新疆社会科学.2008(3).

  [13]付子堂.法律的行为激励功能论析[J].法律科学.1999(6) .

  [14]邓钦、袁会丽.论守法危机[J].沧桑.2009(1).

  [15]曹刚、周荣.论守法的精神[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16]胡旭晟.守法论纲——法理学与伦理学的考察[J].比较法研究.1994(1).

  [17]申来津.法律与行为选择:法律激励及其发生机制[J].法学杂志.2006(4).

  [18]徐道银.“守法道德化”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12).

  [19]杨素云.论法律制度的有效性与公民守法意识的内在关联[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解放军医学情报《解放军医学情报》
《解放军医学情报》是医学情报性刊物,也是正式公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的指定刊物。读者对象为全军医疗、教学、科研、实验管理及图书情报等工作人员...
现代城市《现代城市》
《现代城市》杂志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主办的科技期刊,自2006年底创刊以来,经历了4年多的发展,在报道现代城市发展与科学研究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收录了...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月刊)创刊于1956年,是经国家科委批准,出版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甘肃省水利厅主办,公开出版发行的水利水电综合性科技期刊。旨在宣传党和国家的水利...
气象科学《气象科学》
《气象科学》杂志,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2-1243/P,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论文、短论...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杂志,于198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2-1743/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治...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杂志,于198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4-1660/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