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刘志山:《道德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与超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 刘志山:《对传统的格式化道德教育的反思与超越》,《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0期。 [[3]] 张炳生:《回归生活:德育改革与创新的价值取向》,《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6期。 [[4]]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5]] 鲁洁:《超越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8页。 [[6]] 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7]] 杨淑萍:《论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内在原因》,《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8]]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9]] 刘志山:《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0]] 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189页。 [[11]]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78页。 [[12]] 刘志山:《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