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政治与法律法学 > 道德教育贴近生活的改革与创新
道德教育贴近生活的改革与创新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刘志山、胡跃娜
【分  类】 政治与法律法学
【关 键 词】 道德教育 回归生活 贴近生活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从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批判,到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反思,都是对道德教育发展的不断探索。道德教育既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越,因此,道德教育的发展,应以贴近生活作为其准则,而不是简单的回归,并在此基础上寻求道德教育贴近生活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道德教育 回归生活 贴近生活

  近年来,“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已成为学者们探讨道德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是,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否能正确反映道德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这一理念进行深刻的思考,以促使道德教育更好地发展,也只有在厘清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对道德教育的改革进行有效的探索与研究。

  一、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批判

  人类道德起源于社会生活,而作为以道德为内容的教育——道德教育,自然也离不开生活。但是,随着道德教育在学校中的开展,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于是出现了与生活相脱离的情况,这可以从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剖析。

  1.道德教育目标的政治化和理想化

  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浓厚的政治化色彩,而道德教育目标的政治化,有其历史渊源。“文革”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强调的是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政治服从关系,因而道德教育必须服从于政治;“文革”后的学校道德教育仍然受其发展的历史所影响,摆脱不了政治化的倾向,政治化的道德教育关注的是政治理想,而不是人们的现实生活,从而使道德教育远离现实生活。

  道德教育的理想化,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目标的制定并不是基于现阶段国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以及文化素质等现实情况,而是主要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思想,以一种远大的价值理想来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没有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导致过高的目标与现实生活相脱节,从而使道德教育无法有效地实施。

  2.道德教育内容的知识化和教条化

  随着教育学科的发展,道德教育不断走向知识化和学科化,“随着学科化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道德教育逐渐脱离现实生活,以自身的学科逻辑来安排其体系,把原本源于生活的一些道德规范,分列为诚信、善良、勇敢、奉献、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抽象概念,构成这门课的知识体系”[[1]]。这种学科化的结果,使道德教育由生活化教育变成了脱离生活的知识化教育。

  道德教育内容的教条化,体现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过多地注重理论而缺乏结合实际的创新,从理论到理论,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因而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脱离现实社会,不利于其走出校园之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3.道德教育方式的单一化和格式化

  道德教育的单一化和格式化,是指学校道德教育主要采取在讲授中进行灌输的方式。在几十人甚至数百人的大课堂里,一节课从头到尾,主要是教师主讲,向学生传授既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几乎没有讨论的余地。即使有所谓的讨论课,也是由学生代表发言,难以进行师生对话。这种单一化和格式化的讲授方式,在缺乏师生交流的情况下,使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和接受,更无法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这种强制性的灌输方法,不管学生乐意不乐意、理解不理解,都要求学生掌握并接受其教育内容,其结果不仅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2]]

  二、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反思

  道德教育脱离生活,必然阻碍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发挥,随着人们对道德教育脱离生活弊端的深刻批判,一场关于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讨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成了道德教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这当中既有其必要性的存在,同时我们也应对其实施的可能性进行审慎地思考。

  1.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理念,主张将道德教育与主体的真实生活相融合,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让道德教育与生活交织、渗透在一起,要求道德教育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最终回到生活。这种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理念的提出,是对道德教育走出现有困境的一种路径的探索,其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得到体现。

  第一,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是道德教育起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本质需要。道德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并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生活是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土壤,离开了生活,就无所谓道德。“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主张“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是道德教育的意义之源,道德教育的整个存在和本质,都是由生活所规定的。”[[3]]因此,道德教育必须植根于生活,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是道德教育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价值需要。传统的道德教育之所以面临与生活相脱离的困境,主要是由于道德教育缺乏对人们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的联系,将自身置于生活之外,因而道德教育的发展脱离实际,落后于时代的要求。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以生活世界的为基础,结合现实社会生活的价值需要,并将其应用于人们实际生活中的一种道德教育理念的回归。因此,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观念是使道德教育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价值追求。

  第三,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是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脱离,造成了道德教育的机械说教和强制服从,而这种强制性的灌输,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反感与漠视,从而影响了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发挥。“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注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它是以生活为载体,主张道德教育与学习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并注重道德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因此,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有助于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的发挥,是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2.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可能性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批判和反思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的地方。但是,“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是否能恰当地体现道德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可能性进行审视。

  第一,理论的难题:回归与超越。

  现今理论界对于现实生活与道德教育之间关系的理解,更多地是从道德教育应回归生活的角度来进行反思,“生活道德教育论”的提出,就是强调道德教育以生活为基础,“让道德教育紧密围绕生活、在生活中、结合生活、通过生活来进行”[[4]]。但是,这种将道德教育与生活完全融合的观点,忽略了道德教育所具有的超越性本质。“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超越,即超越现实”[[5]]。道德教育这种超越性,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脱离,它一方面要求道德教育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从人们的现实需要出发,在可能实现的范围内提出的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理想;另一方面,道德教育的超越性赋予了道德教育一种价值内涵。“道德教育不在于使受教育者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而在于使他们掌握人们的行为可能是怎样的,应该是怎样的。这种可能的生活,反映了人的一种理想,是合目的的生活。”[[6]]人正是在这种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与现实世界的改造中不断进步,走向新的生活。由此可见,道德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回归生活的层面上,还应在更高的层面上有着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越,是回归与超越的一种统一。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安全生产与监督《安全生产与监督》
《安全生产与监督》(双月刊)创刊于2003年,由广西安全生产管理协会主办、广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主管,是直接为各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服务的综合性科技刊物。...
中国非营利评论《中国非营利评论》
《中国非营利评论》(半年刊)创刊于2007年,是有关中国非营利事业和社会组织研究的专业学术出版物,暂定每年出版两卷。 《中国非营利评论》秉持学术宗旨,采用专家匿名...
科技研究《科技研究》
《科技研究》(月刊)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系由中国科技部协办,第二炮兵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管主办的部级专业性科技期刊。创办宗旨:反映...
天津滨海法学《天津滨海法学》
《天津滨海法学》(年刊)创刊于2010年设置了本卷特稿、专题策划、各科专论、教学探索、名家演讲、青年法苑、域外法制等栏目。 “本卷特稿”刊载了米健教授的《国...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特种设备安全技术》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杂志,于197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2-1733/TK,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杂志,于198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2016/TL,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