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实践的困境:理想与现实。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注重受教育者从实践活动中积累个体的经验,从而构建自身的道德规范体系。“主体实践活动是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主要途径,是道德教育对象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体验道德价值,增强道德情感,从而产生道德兴趣与需要的过程。”[[7]]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经验来学习道德,固然能最大化道德教育对受教育主体的效用,但是,在其实践的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出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首先,道德教育不可能与现实生活完全融为一体。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内在地规定了道德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有高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因此,如果单纯地将道德教育置于现实生活同一层面上,人的道德水平将停滞不前,道德教育也失去了其意义。其次,道德教育与环境影响之间的矛盾使得道德教育不可能实现与外部环境完全融合。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要求将道德教育的过程置于现实环境之中,但是,道德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环境既能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也可能对道德教育的实施形成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将道德教育的过程完全置于现实环境之中,容易使道德教育的发展为环境所左右,不利于维持道德教育过程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良性动态平衡。再次,道德教育对现实生活的回归容易使道德教育失去其导向性。由于日常生活所组成的教育环境本身是一个相对开放、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世界,“日常生活具有明显的自生性、习惯性和情感性等基本特征”[[8]],因而它给受教育者所提供道德暗示也是多变的、不易掌控的,这使得受教育者容易接收错误的信息,同时,受教育者自身对信息的选择与判断容易为自身的经验所限制,不利于其在学习之初道德体系的形成,容易使道德教育失去其导向性。由此看来,这种对于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想化设想,往往加大了道德教育实施的难度,使得道德教育对生活的回归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而与现实相脱节,无法真正使道德教育走出脱离生活的困境。
三、道德教育贴近生活的发展
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完全脱离,严重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效果,甚至与道德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而道德教育向生活的完全回归,却是一种无法付诸实现的教育理念,因此,道德教育是一种基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教育活动,道德教育应贴近生活,既反应生活的真实面貌,也反应对现实的超越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基于此,笔者认为,道德教育贴近生活的改革与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目标上实现从强调目的性道德教育向重视过程性道德教育的转变。
以往道德教育目标的理想化,使得道德教育往往空有响亮的教育目标,却忽视了道德教育的过程及其效果,因而也就导致道德教育内容的教条化和方式的格式化。这种对道德教育过程的忽视,既表现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灌输教育,缺乏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相结合,从而使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其所受的道德教育也无法实现真正的内化;同时也表现在忽视教育过程中将受教育者的认识与其自身的体验和实践相结合,与其现实生活和道德需求相结合,从而使道德教育停留在教育者的单方面灌输的层面,而无法真正地满足受教育的需要。这种只重目的而忽视过程的观念,严重地影响了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发挥。[[9]]
因此,要使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应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上实现从强调目的性道德教育向重视过程性道德教育的转变。这种对道德教育过程的重视,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应改变以往道德教育只重目的、忽视过程的观念,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发挥,让受教育者得以将其学到的道德知识与其亲身体验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化。另一方面也要求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本身应贴近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以便道德教育更好地满足受教育者的道德需求,而对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手段等的摸索也研究,离不开道德教育目标的方向性指导,因而要使道德教育发挥其实效性,走出现有的困境,首先应实现其目标的转变。
第二,内容上实现从知性道德教育向道德体验教育的转换。
系统的道德教育,既应包括道德知识教育,也应包括道德价值教育和道德实践教育,但随着道德教育内容的学科化发展,道德知识教育逐渐取代了道德教育另外两个方面的内容,道德教育就成了道德知识教育。这种知性道德教育,关注的是个人道德理性能力的发展,它使得道德教育只强调受教育者对道德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却忽视了道德的学习还需要受教育者通过日常生活的情感和实践体验才能将道德知识加以内化,建构自身的道德体系,最终导致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相脱节。
知性道德教育因其本质和内容的缺陷,往往无法秉持道德教育的初衷,难以真正有效地实现其教育目的。“知性德育的根本缺陷就在于脱离现实的生活世界,用知性思维的方式进行认知式的、抽象的道德教育,缺乏实践性。”[[10]]要使道德教育摆脱现有的困境,必须在内容上实现从知性道德教育向道德体验教育的转换。与知性道德教育不同,道德体验教育强调的是“道德教育要深入到学校、家庭、社区、大社会生活和自然之境中,向生活世界、自然之境和体验者的心灵世界全面开放,引起人的生命感动,诱发人的道德体验。”[[11]]这种道德体验教育,既包括学生在课堂所获得的体验教育,也包括受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所得到的切身感受。因此,这种道德教育注重的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以生活世界作为依托,同时也是一种注重实践性的道德教育。
第三,方式上实现从物性化道德教育向人性化道德教育的转化。
物性化的道德教育,将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器,被动接受道德灌输的对象,由于这种方式无法培养和塑造出道德人格,因而它所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受教育者知与行的相脱节。而道德教育方式的单一化和教条化,正是这种物性化道德教育的体现。因此,要走出道德教育的这种困境,就必须改变以往道德教育的这种非人性、非道德的观念和方式,实现从物性化道德教育向人性化道德教育的转化。[[12]]
人性化的道德教育,就是要使道德教育改变以往单一化和教条化的教育方式,注重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从而走出道德教育知行脱节的困境,把道德教育真正地看成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而要实现这种人性化道德教育,就要求道德教育应贴近教育主体的生活世界,这一方面需要教育者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在此理念的指导下与受教育者进行道德交往,这种道德交往既包括教育者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贴近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也包括教育者在课堂之外的学校生活中也应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也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道德对话,这是在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实现的教育主体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因而它更容易使教育主体之间获得相互理解,是受教育者接纳教育者的道德价值观念并真正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认知,引导其德性和德行往积极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