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我们也必须明确每个学生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教师应该从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来思考问题。个体学生以不同形式表现出的思想问题,原因究竟何在?单单从个体出发是难以真正解决问题的,必须从国际国内的社会大背景考虑。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组织也随之多样化,造成利益群体和利益关系多样化;科技的发展为人们接受各种信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必须从这一现实出发去分析学生的实际,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社会道德和法律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外化两大飞跃
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是内在心理要素和外在行为要素的统一。它需要经过两个飞跃:一是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学习和实践体验,将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原则、规范、基本要求等内化为道德和法律意识,从而实现从社会的外在力量到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在力量,即精神力量的飞跃;二是实现从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在力量到客观化、外在化的行为实践的飞跃。要实现两大飞跃,关键靠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此,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满足人的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倾向是促使他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说成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6]另一方面,通过道德和法律的实践感悟、情感体验,形成对道德和法律有关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并在实施道德法律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烈的情感,坚定的意志,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
3、以人为本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还体现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着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要立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要通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其他素质的培养提供动力,促进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要引导学生坚持并树立全面的发展观,既坚持全面又有所侧重,既发展特色又互不代替,全面发展自己。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创设各种有利条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发掘大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学‘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P18 、P24、P3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118-11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72页。
[6]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