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考察学生所处时代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获得自我实现;以学生为目的,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朝着“自由人”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以人为本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树立 “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把以人为本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探索的各个方面,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是在对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把对人的价值和全面发展理论置于由他实现了的哲学变革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人本理论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理论前提对人的本质的分析,即人是现实中的社会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核心内容把对个人的关怀与关注社会、实际地改造社会相结合。三是最终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是“现实的人”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对人的关怀既要落实到个人,更要着眼于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是脱离社会的个人,还是脱离个人的社会都是一种不可取的抽象。马克思把“人”分为三个层次,人类,人民群众,个人。个人的生存离不开与其他人结成的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使人能成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身上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个人不可能脱离人类的一定社会共同体而孤立地以单个人的形态存在,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并不断发生变化,从而推动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评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主义,指出: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把人与人联系起来的不是仅仅在于单个人身上固有本质的共性,而是在于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来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2]。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最终形成了对人的全方位的动态的理解,即它从社会联系和历史发展的广阔视野来理解人、把握人、关心人。马克思主义承认人在生命形式上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体,同时认为个人离不开群体,离不开人类社会,并不把孤立的抽象的个人当作最基本的出发点。“以人为本”亦是在落实对每个人的关怀的过程中,更注重从社会的宏大视角出发,而不是通过直接从个人出发来实现的。
第二,以人为本的实质内容: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作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创造历史,从而改造人、完善人、实现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说:“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3] “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且是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的。” [4]
第三,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自我实现是一种创造,这种有利于人类的创造活动是人最高层次的享受。人在对存在的终极意义的求索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社会在人的生命价值的章显中获得发展,此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实践以人为本必须充分体现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关怀,为个性化的自我实现提供政治、经济、文化和道义上的支撑和保障。社会生活只有逐渐实现人性化转向,成全人的自我实现愿望,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指导下,通过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我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的新型执政理念和治国价值观。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提出了以民本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不断发展。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把发展的目的定位于造福全体人民,把发展的主体定位于广大人民群众。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新时期我党的治国执政理念,也是我国各项工作的指南。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任务是树立“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包括了解学生实际,关注学生实际,个体特点,关注学生生活的大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认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对学生的个体关注与对学生生活的社会大环境的关注相结合。
首先,要关心学生个体的实际问题和需要。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道德素质,不同的理论知识基础,不同的心理素质和内心需要。因而,必须关心他们的实际问题和需要,针对不同个体的实际情况,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提出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时期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在各自的水平上取得进步和提高,改变整齐划一的考核标准,而是结合进步程度,综合进行考察,鼓励学生不断努力,渐次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目标。切实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中硬性灌输,强制接受的状况,用更人性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