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政治与法律法学 > 胡锦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思想探析
胡锦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思想探析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何腊生
【分  类】 政治与法律法学
【关 键 词】 胡锦涛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思想 现代化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五、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增加农民收入的思想

  目前,我国“三农”问题依然严重,农业面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和市场约束、体制障碍等严重的问题。农村面临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等问题。农民面临收入水平低,素质差,生活环境恶劣等问题。而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就不能够充分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粮食生产、农产品供给,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而且关系到农村社会进步,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的稳定,就会使新农村建设失去意义。因此,农民收入问题是我国当前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势必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正因为如此,胡锦涛认为,要改变现状,解决农民增收困难这一突出问题,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出发点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他多次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健全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2003年1月,他在北京考察时指出,要“积极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促进农民收入尤其是种粮农民收入有较快增长”;在内蒙古考察工作时,针对不发达地区,指出“要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形成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良性机制。”他还提出,把“中央关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业投入和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也都要一项一项地落实到位”。[3](P116)根据这个思想,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具体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3](P672)与此同时,中央还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措施:首先通过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加对粮食产区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农民增加收入奠定了基础;其次是改革农村税费,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其三是通过鼓励农村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足问题,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2006 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当前农村发展的迫切任务,也是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方针,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6]他再次从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的高度,强调了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自觉把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这一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地位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六、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的现状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我国是一个有着13 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因此,要加速推进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是主要依靠资本、科技、知识、信息、管理、市场,劳动投入少产出高,并逐渐代替主要依靠劳动投入,劳动强度大,产出率却低,劳动付出多回报少的传统农业。胡锦涛把握了这一基本特点,认识到要尽快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脆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和发展方式粗放的现状,必须走现代农业之路,建设现代农业,这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关键所在。一方面,我们要确保95%的粮食自给率,守稳中国粮食安全线,就必须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广大农民要致富奔小康,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农业经营的水平和效益。因此,在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中央一直注重农业现代化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物质投入、体制改进、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为此,胡锦涛指出:“要处理好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系,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农业竞争力上来。”[7]“我们将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8]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作出了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决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明确强调,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发展方向。他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9]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总思路,就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繁荣农村经济从粮食安全、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等七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并把它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另一项重大任务,明确了建设现代农业特别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集中力量办好的几件大事,同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

  以上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充分反映了我们党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环节的发展总思路,进一步为我们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确定了战略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对于我们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胡锦涛站在战略高度,从中国国情和当今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要求,以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视野来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三农”方针政策创新,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表明了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及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精神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的表现。这对于指导和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技术与教育《技术与教育》
《技术与教育》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
中国造船《中国造船》
《中国造船》于1948年9月在上海创刊。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主办,挂靠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主管单位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办刊宗旨:以党和国家方针政...
中国民间疗法《中国民间疗法》
《中国民间疗法》杂志,于199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3555/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良方妙...
计算数学《计算数学》
《计算数学》杂志,于197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2125/O1,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文献综述...
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季刊)1999年创刊。本刊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
祝你幸福(知心)《祝你幸福(知心)》
《祝你幸福·知心》一本提高你幸福指数的生活读本。关注民生,温暖女性心灵。杂志全新改版,大开本,信息量大,多方位关注你的生活、生存、生命。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