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着中国特色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共同富裕”的致富方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制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统一方式,“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主张,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基本思想。
其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陆续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同样是对"和"这一核心思想的吸收和发展。
(二)时代特色
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7]
列宁说:“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8]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应时而生,应时而变,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这种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1978年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新形势和新情况,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目标。社会主义追求人类进步的本质,决定中国必然要顺应世界要和平这一时代潮流而存在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改变了以往通过革命和战争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思维定式,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形成了在和平条件下争取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并强调我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搞好改革开放,在国内需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对外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反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
20世纪后半期,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能否抓住机遇,加速经济发展,经受住新的挑战,归根到底取决于党的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把党的建设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起来,并赋予其丰富的时代内容,创造性的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人为中心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观念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和推崇。而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关键的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将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为解决新的历史性课题而产生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种与时俱进,就集中表现在这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的时代特色上。
(三)全球视野
马克思晚年针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提出“卡夫丁峡谷理论”,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为了喝到现代生产力的甜美酒浆”,[9]真正跨越“卡夫丁峡谷”,在革命后能够支配“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需要以某种形式使其民族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马克思还指出,世界历史的形成对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只有随着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生产力的普遍增长才能获得真正的保证。因此作为资本主义前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呈现出这样的特质: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框架的前提下,为了发展生产力,允许利用资本主义,及以某种方式进入“世界历史”。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它们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政权后,没有高度重视并卓有成效地解决“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问题,如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虽在独立自主的口号下进行改革,但与此同时却将自己封闭起来。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而事实也证明,不能参与全球化潮流,便无法获得全球化带来的诸多益处,因而也难以坚持社会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经济全球化及其所带动的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影响和改变着各个国家的发展范式与发展路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的国家和民族要生存和发展,都不可能置身于全球化的浪潮之外。
全球化有利于我们打破传统社会主义禁锢的思维模式,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促使我们主动打开国门,大胆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在克服了绝对排斥资本主义的左倾错误后,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调整了生产关系,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有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制度;在分配方式上,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为主体,包括按资分配在内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资源配置上,实行了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制度。广泛地借鉴、吸纳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民主与法制方面的内容、经验,高效率的行政运作方式,以及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改变了过去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思路,走对外开放之路,积极融入现代世界的文明潮流,注意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力争同世界各国[10]在经济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在安全上“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
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中国只有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既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充分利用和借鉴资本主义已经创造出来的社会生产力,努力探索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世界发展潮流相协调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