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交往是信息化社会一种全新的人际交往形式。网络交往消极作用的实质是缺乏相应的伦理道德关怀。儒家忠恕之道和诚信之德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网络交往关系。网民在网络交往中应树立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才能自觉规范网络交往的行为,形成一个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实现网络人际关系的和谐。
关键词:道德; 网络交往; 忠恕; 诚信; 慎独
一、网络交往的本质和问题
网络是通过各个电脑处理节点和线路连接而成的信息技术系统。它正悄无声息地把整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人和物连接成一个整体,逐渐形成一个“地球村”。网络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有利于相互之间进行各个方面的交流。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社会正在引起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这是一种全新的人际交往形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的信息交流的需求,实现了人类交流的意愿。网络交往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人们交流思想、信息、知识和情感的虚拟性的电子空间。网络交往的重要特征是自主性和虚拟性,但它是从现实社会交往中分化出来的,是现实社会人际交往在网络上的反映和延伸,是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和背景的。
对待网络交往应采取辩证的态度,不要过分的崇拜和迷信,充分认识它的危害性。马克思曾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垣具有理性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因、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由现代科学技术所构建的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逐渐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网民可以随时随地用任何形式进行相互之间的异地信息交流。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开放性的互相交流和互动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变的越来越被网友们疏远,他们逐渐脱离现实世界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同时网民在网上可以任意地伪装自己,出现了各种网络欺诈现象,使网络交往缺失了现实世界的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利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我们在网络交往中应实现网络技术与人性的统一,抑制工具理性,提倡价值理性和人文关怀。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交往消极作用的实质是缺乏相应的伦理道德关怀。儒家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有利于规范网络交往行为,促进网络交往的健康发展,为网络交往提供道德支持,从而使网民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二、“忠恕”之道对“两重世界”的整合
“两重世界”是指: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一天到晚人们都能够获得众多的信息,但结果却是丢失了自己的人之常情。”网虫每天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电脑终端和符号,面对面的相互沟通和交流逐渐减少,人对网络的依赖正在慢慢地消解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这将使现实中人际交往的关系变得陌生和疏远,逐渐遗忘了现实世界。儒家忠恕之道有利于我们整合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关系。
“仁”的学说核心是爱人 ,“爱人”也就是通过爱的手段来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忠恕之道是爱人的具体表现。“忠”就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立人、达人是己立、己达的前提,己立、己达的人生价值的追求是以立人、达人的实现为前提的。“忠”要求在实现自己的同时,先帮助他人来完成他人的自我实现。在网络的人际交往和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就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民在成就自己人格修养的同时,要以同样的心态推度他人,成就别人。用因特网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应多关心其他网民的存在和合法利益,遵循无公害原则,阻止信息垃圾,净化网络环境。
忠恕之道中的“恕”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自己不愿承受或面对的事,不应强加于别人。网民在网络交往中,要多从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要学会换位思维,关爱他人;要尊重其他网民的人格、自由和获得网络信息的平等权;要宽以待人,不损害其他网民的权益和社会的利益。
忠恕之道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网络交往的人际关系,对于规范网民的行为,促进网络交往的健康发展,都有着现实的意义。忠恕之道要求尊重人,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爱护每一个人,这有利于消除网络交往中的异化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网络人际关系的和谐,才能协调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整合,消除一系列网络交往与现实人际交往的矛盾和冲突。
三、诚信之德是“网民”道德的基本准则
和谐的网络交流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网络道德环境的建立不但需要忠恕之道,而且也需要诚信之德。在因特网上,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网民可以任意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肆无忌惮地撒谎,他们的行为不受任何外在的限制,从而出现了网络交往的信任危机。儒家的诚信之德能较好地解决在虚拟世界中人际交往的虚假和诈骗。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和基本准则。“信”是孔子道德规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
意思是如果上层统治者讲信用,那么下面的人民才敢动真情,讲真话。孔子还指出: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从古至今谁也免不了一死,没有粮食也不过是饿死罢了,但对于国家来说,如果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就会垮掉。儒家为人处事的指导思想是信用、信义为上。“信”从伦理道德方面来说是指:人与人之间交往中诚实、不欺骗他人,恪守信用。网络交往中的诚信需求也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相互讲诚信是网络交往的基础环节,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网络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网民之间更好地沟通,使网民更愿意在网络平台上相互交流和分享更多的信息资源。
诚信是每个人的修己之本,要求人们树立信用理念,讲信用,以诚待人,并且符合道义。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