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多方选聘一流师资,实行开放式办学。兵工学校属于军事系统单位,其师资最先是在兵工系统特别是兵工署范围内延聘有专长的学者包括早期的兵专毕业生担任讲授,专任教授很少。尽管兵工署所辖各兵工厂的厂长和工程师大都具有留学德国、美国、日本的经历,实践经验丰富,但师资来源仍显单一和封闭。抗战内迁重庆后,兵工学校借助毗邻沙坪坝国立中央大学的便利条件,以优厚待遇大量延聘兵工系统外的一流师资力量,提高办学水平。兵工学校对被聘来校讲课的中央大学教授,除照发其在大学的薪金外,还使其享受兵工学校对教授的一切待遇,包括宿舍、上下课雇佣滑竿接送以及其他福利等等。由于抗战时期大学教授薪金很低,生活困难,到隶属军事系统的兵工学校兼职兼薪,教育部不便干预。再加上兵工学校生源优秀,实验仪器、实习工厂以及其他教学设备比较齐全,所以国立中央大学的教授愿意来此兼职教学。因而兵工学校除了有关兵器制造和火药的专门课程系聘请兵工方面的专家担任外,其他课程绝大部分聘请中央大学教授兼任。[3]422为从制度上解决师资来源问题,兵工学校从1945年起教师由委任制改为聘任制,与教育部各大学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这使学校得以顺利聘请各大学著名教授任教,同时学校还在兵工署机关及兵工厂中遴选专家学者来校任教。
由于兵工学校招生选拔特别严格,课程设置精当,教授从优选聘,校风朴实敦淳,所以成为民国时期办得较好的一所军事技术学校。兵工学校的各届毕业学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历届毕业生中考入国防部、教育部、经济部等部门派往外国留学生98人,学生赵国华、徐皆苏等考取中英庚款及教育部保送留美公费研究生。该校毕业生多能不负所学,成为军事工业以及相关国防科技部门科研、教学和生产等方面的技术中坚力量,部分毕业生更是成为出类拔萃、卓有成就的国防科技人才。如后来成为“长征一号”火箭总设计师、1999年在国家为表彰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大会上获奖的任新民院士,成为“长征三号”火箭总设计师的谢光选院士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兵工学校客观上还为新中国军事技术教育的开展准备了重要的师资力量。曾任兵工学校弹道研究所少将所长、著名的弹道专家张述祖教授,著名的机械和火炸药专家沈正功教授,著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马明德教授和岳劼毅教授,化学家曾石虞教授,兵器制造专家赵国华教授,火炸药专家钟以文教授等拒绝随兵工学校撤往台湾,上海解放后联名写信给华东军政委员会,要求恢复兵工学校,发展军事科技,改进部队装备。陈毅元帅高度重视他们的意见,将这些军工界专家组织起来,成立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为改进部队技术装备发挥专长。1952年8月,军事科学研究室奉中央军委命令北上,参加筹建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军事工程学院,成为建院之初师资力量的重要来源之一。张述祖教授被任命为科学教育部部长,沈正功教授兼任技术勤务部计划处处长。曾石虞、赵国华教授任各基础课教授会的负责人。他们为军事技术人才培养和国防现代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兵工学校对军事科技人才培养的现实启示
兵工学校是近代中国所创办的屈指可数的军事技术院校中成绩较好者,其办学特色对于今天国防科技人才的培养也具有启示意义。
首先,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必须解决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国防科技属于高、精、尖技术领域,其人才培养规模注定不会很大,但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极高。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的特点决定了军事技术院校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严格选才,精心培养,既不能贪图办学规模越大越好,也不能盲目跟从其他类型院校的办学思路。坚持小而精的办学理念,以鲜明的特色、准确的定位、一流的质量取胜。
其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必须解决好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关系。国防科技人才是负责武器装备研发和部队装备保障的专门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注定是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但是国防科技发展的特点又决定了人才培养不能只重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基础理论。因为国防科技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在军事领域的运用。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在院校学习得来的专业技能短时间内就会落伍,只有凭借厚实的基础理论功底才能保证国防科技工作者及时完善知识结构,跟踪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所以兼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学者型军事工程师,是国防科技人才保持强大发展后劲和不竭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第三,国防科技人才培养还要解决好封闭与开放的关系。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有一流的师资、完善的教学设备和通畅的学术信息。当前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军队院校进行,国防科技的尖端性特点要求实行严格的保密纪律。军队院校封闭的办学机制与培养高质量的国防科技人才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严格落实保密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树立开放办学的新思路,加强与军内兄弟院校、地方高校和科研单位、世界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协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渠道提高国防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这样既拓宽了办学渠道,也充分发挥了军地各自优势,从而提高了办学效益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三)[ M ] . 北京: 兵器工业出版社, 1993.
[2]曾祥颖. 中国近代兵工史[ M ] . 重庆: 重庆出版社 , 2008 .
[3]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编审委员会 .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清末至民国的兵器工业 [ 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8 .
[4] 许康、郭毅夫. 中国近代军工和教育的创新者——湖南大学首任校长李待琛的管理思想与实践 [J ]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