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不再是单纯地成为文化知识传承的手段,而是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新精神焕发出来。因此,教师探索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提问”能力,是新世纪面临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民主课堂”和营造“问题情境”,并教会学生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等等,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潜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关键词: 创新 质疑 提出问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不再是单纯地成为文化知识传承的手段,而是要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新精神焕发出来,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重点。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才能善于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悄然得到发展,这正是二十一世纪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良性循环状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于无疑处有疑”,这样不但有利于拓展认知的新领域和新视角,而且能使学生的个性、潜力、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途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去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那么,针对目前初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现状,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诱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问:“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我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我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地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对此产生了的极大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常适时插入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在求知欲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去探索知识的奥妙。这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对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创新精神的培养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构建民主课堂,创设良好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激励状态下发挥的潜力是平时的3至4倍。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促使学生迅速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不少学生缺乏“提出问题”的勇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创设和维护好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激起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事实上,让学生处于一种广阔的思维空间,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总是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我都尽量让学生大胆去猜想、去探索、并动手操作。在几何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亲自实验,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来探索几何命题。此外,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很重要,我在课堂上一般采取鼓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如:我在上课时,允许质疑发问,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及时赞许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我常用“很好!”“很有新意!”“很有创意!” “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而是给以适当的指导和鼓励性的评价,尽可能地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不过,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对学生的问题,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解决方法,这不利于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应该学会善于区分“笨拙的错误” 和“创造性的错误”,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实践证明,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会不断地被激活,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寻求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抓住一切契机,努力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激起学生认知的冲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愤”和“悱”的状态,从而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问题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比较演示,图片操作、知识竞赛或游戏等方式。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为掌握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