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在心理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在性格上他们不再惟老师命是从,对老师的教育有时违背,有时顺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敢于开口,踊跃发言,兴趣广泛而多变。他们对中学有一种新鲜感,带这好奇心理学习各门功课,对各门科学知识都很感兴趣。但往往也会出现学科“瘸腿”现象或因迷恋某种活动而影响各学科的平衡发展。
初中生到了八年级后,普遍进入青春期。随着身体和性机能的发育趋于成熟,性别角色和自我观念强烈,部分学生过多的考虑自己的体态仪表,早恋现象也随之出现,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下降。另外,随着课程门类的增多,教材内容的加深,跨度的增大,教学要求的提高,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逐渐增强。有的学生从一两次的考试中发现成绩不是很理想,就消极对待,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坚强,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成绩不理想,学习兴趣也大大减弱。
学生升入九年级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情感气质的丰富,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避免犯错的抑制心理。进入青春期的农村初中生,已经开始出现“闭锁心理”,他们也开始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非常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在意教师和异性同学的评价。上课举手发言不够积极,。长此以往课堂就缺乏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思维缓慢,学习懒散,从而学习兴趣也就慢慢慢慢下降。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农村初中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缺少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学生在小学阶段数学基础比较差,而初中数学难度逐渐增大,加上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我们每一位农村初中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
-、明确目的,纠正态度
农村初中学生对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错误理解,是造成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的主要原因。几年前,我国教育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大中专院校实行“并轨”制,大中专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这对于把希望寄托在以读书来改变命运的农村学生来说,无疑是一记晴天霹雳。他们认为,在原来的教育制度下,能考上大中专院校,就等于跳出了“农门”,捧到了“铁饭碗”,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从而可以改变自已的命运,于是,升学就成了他们的奋斗目标。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教育制度改革了,国家不包分配,由毕业生自主择业,这犹如当头一棒,沉重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错误地理解为“铁饭碗”被打破了,失去了学习的目标,于是产生了“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
作为老师,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目的,讲清道理,纠正他们的错误理解,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谋生的一种手段。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剧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倘若我们不学无术,那么我们就缺少了一种重要的谋生手段,最后被社会所淘汰,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后,就会消除“读书无用”的思想,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就会有兴趣学习数学。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兴趣。
初中数学内容相对枯燥,而农村初中受条件的限制,缺少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上起课来比较单调,而学生特别喜欢听老师讲故事,也会乐意在故事中接受知识,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我们不妨以讲故事的方式,将数学思想及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
三、利用生活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学以致用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学习有用的数学 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目标,数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它的实用性则体现在实践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手实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兴趣。
法国的教育思想家拉伯雷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将教学组织成为轻松、愉快及富有吸引力的活动。课堂教学的传统习惯是“师讲生听”、“ 师写生抄”。学生在教师唱独角戏这样的课堂上,一般都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学习兴趣都被压抑着。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条重要的途径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利用图示、教具、学具等材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拼一拼、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实践操作的意义,学会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新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有创意的布置家庭作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家庭作业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但枯燥无味的作业会使学生开始讨厌这门学科。数学家庭作业更是要精心布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提高学习成绩。所以在布置数学家庭作业时,我们要力争做到:有计算、有应用、有操作、有社会调查、有智力闯关……并给每个题目都起一个有趣的名字,(如:火眼金精、我当小裁判、神机妙算、迷宫大搜索……)这样的布置作业还会让孩子们看到家庭作业有畏惧感吗?让他们从心里上觉得做作业是一件有趣的事,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