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需求为导向,稳抓就业指导关键
统计显示,大学生就业指导需求程度依次为观念形势教育、组织渠道拓展、就业策略指导、就业规划指导、就业服务指导、就业去向引导。高校应根据自身就业指导水平和实际情况,结合当前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程度,改进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轻重缓急。具体来讲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为学生就业引导方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可以通过专门化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择业方面的讲座咨询为大学生就业方向做好引导,并通过多样化形势加强观念形势教育;其二,同企业加强联系,争取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单位和实习机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跟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用人单位在选择本科毕业生时非常看重本科生的实践经验,这说明加强这方面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三,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咨询室,开展专门的就业咨询,其既包括规模化的培训又包括就业规划咨询、就业决策咨询等个性化的辅导,以此来加强就业策略指导和规划指导。
3.根据不同需求差异,分类安排就业指导
通过对不同群体大学生的比较发现,女生远比男生对于就业策略指导、就业去向引导的需求更大;本科学生对于就业策略指导要求更加强烈,研究生最关注组织渠道拓展;独生子女对于就业去向引导的需求程度远高于非独生子女;三年级学生对于就业策略指导上高于一年级、二年级、四年级;文史科在就业策略指导、就业规划指导需求程度高于其他学科、理工科;城市的学生比区县、农村的学生更加希望获得较好的就业规划指导。学校可以根据不同性别、学历、年级、学科等学生开展不同侧重的就业指导服务。对大一新生的就业指导,学校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对他们进行适应性指导和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与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关系,了解职业演化、发展、分类及职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对于大二学生应该,引导他们客观分析自身的特点,在促进其不断自我完善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从而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提前适应工作氛围,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对大三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教育理论指导和就业技能培训,通过就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引导他们认清所学专业所适应的职业,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调整,逐渐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培养和发展与目标相适应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对大四学生进行全面的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广辟信息通道,帮助他们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就业法规、就业流程、就业信息及就业形势,提高其就业竞争意识与依法维权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向他们传授求职面试的技巧;通过配套的心理咨询和择业指导,帮助其树立就业信心,正确面对挫折,为最后的成功就业奠定最坚定的基石。
4.构建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模式是就业指导开展的保障
全面开展落实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各项工作,必须依赖构建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模式。所谓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模式,是指高校在学校就业工作委员会和就业指导中心的领导和指示下,成立院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就业指导办公室,施行两级管理,而就业指导工作具体事务,则由“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负责运作,其本质就是要求学校和学院两级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学校、学院和班级三级共同配合,全员参与。首先,学校就业工作委员会领导全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校就业指导中心牵头统筹协调,定期召开会议,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方针、政策、思路,以及对学校层面就业工作人员、运行机制进行管理、考评和监督,对各院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就业指导办公室进行指导和调控,研究毕业生和市场反馈意见,提出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建议。其次,院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就业指导办公室主要是落实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再次,专业班级以职业指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发互动,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模拟演练,开展实践、实习、实训。最后,高校在就业指导组织体系运行过程中,还应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学生社团和广大学生的作用,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围绕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开展模拟招聘会、求职洽谈会、求职简历设计大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常规性的就业指导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1997
[2] Mark Bray. Privatiz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 issu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 UNESC01998.
[3] Kohomok,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 Study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M].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5,2000
[4] Andrew Rothwell , Steven Jewell, Marie Hardie. Self-perceived employability: Investigating the responses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9, 152-161.
[5]Femina P. Varghese, Erin E.Hardin, Rebecca L.Baue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mployability of Latinos: The Roles of Ethnicity, Criminal History, and Qualifications [J], Race Soc Probl, 2009, 171-181.
[6]Joanna Verran. Encouraging creativity and employability skills in undergraduate microbiologists [J] , Trends in Microbiology, 2009, 1-3.
[7]张月,军杨军.论就业指导与大学生主动就业[J].江苏高教,2000,(05).
[8]楼仁功.大学毕业生择业观探析与引导[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
[9]杨一平.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化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2 (5)
[10]苗天慧等.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11]项贤明.大众化过程中大学教学理念的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12]曾湘泉.变革中的中国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
[13]张光辉.大学就业指导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4]徐涌金,高秋艳.试析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15]张金铭.浅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9)
[16]李志,王麒凯.大学生就业素质现状的实证研究[J].青年探索,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