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关系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受益面广,具有明显公益性的社会事业,而农民教育培训涉及面广、数量大、任务重,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各级财政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期科目,并根据财力的增长情况,不断增加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建议县财政按照每年每个农村劳动力1-2元的标准列入安排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预算,分别用于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和农村骨干的学历教育。
2.2 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实践证明,农民要增收,光靠勤劳不行,还得有知识,有技能。因此,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科技兴农与农村发展的有机结合,做到培训一批农民,推广一批技术,发展一项产业,振兴一方经济。首先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发展目标的农民的需求,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农业为总体目标,以“一村一品”为发展格局,结合主导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生产环节的技术要求,按“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培训什么,农民盼望什么我们就送什么”的原则,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广大农民市场风险意识和驾驭市场的能力,重点加大农作物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设施农业、畜禽养殖技术,疫病防治等现代技术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知识培训,同时按照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实用技术培训。其次培育技能型人才。即在农村中学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新型农民。通过对农村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开展一年制的培训,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使他们成为“升学有路子,务农有技术,就业有技能”的技能型人才。再者,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组织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3]。通过对村社干部、专业农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村经纪人、复退军人以及农村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等开展中专学历教育,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
2.3 立足基层,建立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下乡村的长效机制。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重心,贴近农村,方便农民。为农民提供不离村、不离家、就近学的技能培训,如培训教师进村,培训资源进村,实用人才培养进村的“三进村”模式。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多形式补贴机制。给予参培农民实物补助,或采取培训与竞赛相结合的奖励措施等。三是设立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反馈机制。建立农民教育培训联络员制度,定期收集农民的需求,或定期开展全县性的农民教育培训调查和分析,掌握农民教育培训需求总体趋势,及时调整和制定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1.田桂山 农民科技培训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出版 2009年7月第92期
2.田桂山 农民科技培训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出版 2009年7月第93期
3.田桂山 农民科技培训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出版 2009年7月第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