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绍了龙华煤矿的矿井概况,分析了原设计方案中部分巷道的利用价值、工期、地面布置情况及首采工作面后,提出了节省投资和节约工期的优化设计方案。
关键词:设计方案;优化
1 引言
龙华煤矿建于1995年,属地方小煤矿,由于资金投入少,技术力量薄弱,长期以来回采工艺落后,技术装备标准低,井下主要巷道布置不合理,地面辅助生产和生活福利设施简陋,一直制约着矿井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存在许多安全隐患,2008年龙华煤矿与永煤集团永贵能源进行合作,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对龙华煤矿进行技改,确保其安全生产。
2 矿井概况
2.1 地貌概况
龙华煤矿位于黔西县羊场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低中山丘陵地貌。矿区总体呈现一单斜构造,区内地层倾向大致为324°~331°,倾角21°~31°。矿区范围及附近未见较大断层和褶曲存在,井下巷道中偶见一些落差<5m的小断层,对矿井生产和采掘布置有一定影响,构造复杂程度中等。
煤层含煤岩系为龙潭煤系,龙潭煤系含煤层数10余层,其中稳定可采5层,局部可采2层,现主采M1、M4、M5。M1煤层位于煤系地层上部,上距长兴灰岩底界约19m,下距铁煤约43.0m,煤厚3.00~3.20m,一般3.10m。普遍含一层0.10~0.20m的泥岩夹矸,煤层层位及厚度较稳定,为当地主采煤层之一。M4煤层亦称打铁煤,位于煤系地层中下部,下距M5煤层约30m,煤厚1.20~1.40m,一般1.30m,普遍含一层0.10~0.20m的泥岩夹矸,块状构造,煤层层位比较稳定。M5煤层位于煤系地层下部,下距茅口灰岩顶界约16m,煤厚1.70~1.90m,一般1.80m,普遍含一层0.10~0.20的泥岩夹矸,粉末状构造,煤层层位及厚度较稳定。M1煤层为低灰、中硫、高热值无烟煤;M4煤层为低灰、低硫高热值无烟煤;M5煤层为中灰、中硫高热值无烟煤。
本区内地表无山塘、水库、河流存在,仅在矿区南部有数条季节性冲沟,多沿地层倾向分布,枯水季节基本无水。矿区浅部分布有较多废弃老窑,老窑中可能有积水存在,老窑水对矿井充水有一定影响。开采下伏煤层时,上覆煤层采空区的老空水对矿井充水有一定影响。因此,矿井充水以顶板裂隙淋为主,老空水和老窑水为铺,属顶板进水的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矿井正常涌水量为30m3/h,最大涌水量80m3/h。
据其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72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9.91m3/t,为低瓦斯矿井。据其M1、M4、M5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的批复, M1煤层1236米标高以上无突出危险性,M4煤层1219米标高以上无突出危险性,M5煤层1218米标高以上无突出危险性。所以M1煤层1236米标高以上、M4煤层1219米标高以上和M5煤层1218米标高以上按高瓦斯矿井考虑;M1煤层1236米标高以下、M4煤层1219米标高以下和M5煤层1218米标高以下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考虑。
据其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 M1、M4、M5煤尘均无爆炸危险性;据其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M1、M4、M5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为三级,为不易自燃煤层。
M1煤层直接顶为泥质粉砂岩,较坚硬,属2类顶板;M4煤层为薄层状细砂岩,钙质胶结,坚硬,属2类顶板;M5煤层为灰绿色中厚、厚层粉砂岩或细砂岩,钙质胶结,一般5米左右,直接顶为薄层状质粉砂岩,属2类顶板。M1煤层直接底为泥岩,易风化,属1类底板;M4煤层直接底为薄层状菱铁质泥岩,夹粉砂岩,属1-2类底板;M5煤层底板为细砂岩,属2类底板。
2.2 地质资源量及可采储量
据其生产地质报告,矿区内M1煤层共获得(333)资源量494.6万吨,(334)?资源量593.2万吨,另有村寨煤柱(334)?资源量383.6万吨,所有资源量均位于侵蚀基准面(840m标高)之上。M4煤层共获得(333)资源量232.4万吨,(334)?资源量218.7万吨,另有村寨煤柱(334)?资源量121.5万吨,所有资源量均位于侵蚀基准面(840m标高)之上。M5煤层共获得(333)资源量323.5万吨,(334)?资源量317.9万吨,另有村寨煤柱(334)?资源量132.6万吨,所有资源量均位于侵蚀基准面(840m标高)之上。矿井总资源量为(333+334?)资源量2180.3万吨,(333)资源量1050.5万吨,(334)?资源量1129.8万吨,另有村寨煤柱(334?)637.7万吨。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矿井设计储量-工业广场保护煤柱-井筒保护煤柱)×采区回采率=(815.36-3.3-14.6)×0.8=637.97万t。M1煤层平均采高为2.95m, M5煤层平均采高为1.8m,均为中厚煤层,采区回采率按80%计算,M4煤层平均采高为1.2m,为薄煤层,采区回采区按85%计算。
2.3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矿区范围未见较大断层和褶曲存在,井下巷道中偶见一些落差<5m的小断层,对矿井生产和采掘布置有一定影响,构造复杂程度中等。矿井设计生产能力30万t/a,以一个采区一个工作面达产。全矿划分为一个水平,四个采区开拓全矿,水平标高+1255m,+1255m标高以上为一、三采区,+1255m标高以下为二、四采区。矿井服务年限为15.2年
3 设计方案优化
3.1 原设计方案及分析
原方案在原主斜井的东北侧沿北偏东13度开掘主平硐及暗斜井。表土段砌碹支护,基岩段锚喷支护。铺设胶带输送机。担负矿井的运输任务。改造原主斜井为副井,采用绞车提升。担负矿井的辅助运输及进风。改造原M5煤回风井为通风行人斜井,专做进风和行人。改造原M4煤废弃风井为技改后总回风井。投产时新增井巷工程量2245m,其中岩巷1489m,煤巷756m;同时需改造原有巷道3321m,其中岩巷1633m,煤及半煤岩巷1688m。本方案主要特点是:利用原有3个井筒,首采区双翼布置。
该方案为4个井筒开拓,根据矿井实际生产情况分析如下:
1、2007年8月7号发生一起透水事故对部分原有巷道破坏严重,维修困难,尤其是靠近相邻矿井的人行斜井和M4煤层中的运输上山破坏严重,已经不具备利用价值;
2、设计利用老水仓改造,由于该水仓位置的老巷道、硐室较多,无法施工泵房,需要考虑重新设计。
3、主井施工需要井口的居民搬迁,不仅增加投资费用,而且会严重制约技改的工期。同时主井井口距离储煤场距离较远,需要增加较长距离的皮带栈桥,投资较大;
4、该方案主斜井有三段变坡,势必会造成运输环节的增加,不利于维护,更不利于生产的连续性。
5、首采区2翼开采,首采区服务范围广、年限长,但是需要新掘主井的同时还要掘进轨道运输上山和回风上山,这些巷道都布置在岩层中,工程量大,费用高。
6、该首采M1煤层,由于M1煤层瓦斯含量高,施工进度缓慢。
3.2 优化设计方案论述
新方案新掘进一个主平硐,并充分考虑利用现有的能利用的部分井筒及巷道,即副斜井、回风平硐和皮带运输上山、1、2号回风上山、轨道石门及联络巷,并改造利用+1225标高的主、副水仓、泵房及井下变电所。在主平硐中作平石门揭穿M1煤层,大致沿M1倾向布置1号层轨道上山和1号层皮带上山,两巷平行掘进至+1225m标高后,与改造利用的联络巷贯通。形成全矿的通风、排水、运输系统后,分别在主皮带运输上山中+1300m标高和+1269m标高开口作首采工作面,即1401工作面的回风巷和运输巷,两巷道沿M4煤层走向平行掘进至采区边界后作开切眼贯通,形成首采工作面后开始回采。并在顺槽中布置钻场,利用瓦斯抽放泵对煤层组进行瓦斯解放。然后在1号层轨道上山中+1300m标高和+1273m标高开口沿煤层走向作接替工作面1101工作面的回风巷和运输巷,接替工作面布置在M1煤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