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问题”是紧紧围绕当前学习任务而设计的。一个有质量的问题,应当能够激发起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一般而言,问题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某种联系。其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瞄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来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再次,“问题”的最终结论或解决“问题”的路径是开放性的,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安排、控制完成“共识”。而是随着交流的进行,能自然地达成“共识”,例如设置“阅读理解问题”和“方案设计问题”就是较为常见的设计问题模式。“阅读理解问题”主要涉及到对文本意蕴的理解,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方案设计问题”一般是指建立在实际背景下的开放式问题,如要求学生将实际问题先转化为教学问题,求出不同的结果,再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各种方案进行选择。
教师要对学生建构知识结构提供帮助,除了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之外,还要注意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搭设脚手架,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结构;要尽可能地组织协作学习(引发讨论和交流),并通过提问、启发、引导等多种多样的方法,使协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如上所述,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制造学习者在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差异,进而建构起自己新的认知结构。质言之,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活动,有可能使得留给学生的“空白时间”明显增值。那么,高效课堂教学就会比较实在地得以实施了。
由此再引申一步,在当前创建高效课堂教学,教师是应当从课堂改革的内容链接到形式或方式上,而有了好的有效的载体,有了解决表现内容的好途径,内容才得于贯彻落实,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就可能实现。当然了,这要看校长能否引导教师认真上戏,认真、顽强地去演好这出课堂高效的重头戏。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