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高效课堂,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攻坚战。在实践中,我深深认识到,那就是从创建高效课堂,展开直到深入的全过程中,教师始终出演重头戏,教师演不演,演得如何,是这出戏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把目光和心思集中地投向教师。
一、教师要突破当前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
就拿公开课来说吧。我以为当前有为数不少的公开课就其设计教学的理念而言,还是一种以教师的“教”为主,以学生配合为辅的演示课。
现在的不少公开课采用的是一种几近铁定的规范套路,即预先设计好问题,对问题的答案,教师早就了然于胸。在课堂上放手发动学生,使之热烈讨论,高明者,步步诱导;平庸者,强按牛头。在学生诸多答案中,教师只取己之所需,正所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目的无非是把学生牵引到自己预先挖好的“坑”中来。整堂课以学生最终人我彀中而大功告成。
不难看出,上述这类公开课,教师的“教”依然处于中心的地位,学生依然是配角。就其实质而言,学生的思维依然被规范着向某一既定的轨道运行,教师的标准答案是唯一的“的”,学生的思维指向是唯一的“矢”。整堂课就是一场精心组织的打靶游戏,学生射中十环九环者受上赏,八环七环者受中赏,脱靶者遭冷遇,如此而已。这可算不上课堂教学改革成功。
整堂课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学过程缺乏一种思维的张力,一种涌动的鲜活的思维碰撞而生的火花,只有一种规范化了的课堂教学流程图。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恐怕很难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落到实处。
公开课尚且如此,更何况常态课?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究竟难在哪里呢?
深究起来,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得以长盛不衰,寻根究底还是与现行的评价模式有关。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盛行多年的应试教育必然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高考的标准答案是唯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答案焉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在这样一种教育评价模式束缚下,教师自主意识和创造能力被逐渐地消磨殆尽,一个个都被训练或规范成了应试机器中的一个部件。在这样一种前提之下来开设课堂教学改革的公开课,其设计的理念及套路总也脱不了原来的旧模样。所以说,现行的评价模式不作大的变革,要想从根本上突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高考的改革在逐年加大力度,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逐步转变到能力立意上来。虽然确立新的评价模式远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毕竟坚冰已经打破,曙光开始出现。毋庸置疑,以高考为代表的评价模式的改革与完善必将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产生深刻而巨大影响,那么,教师的戏可能会好演一些了。
深入改革课堂教学,进程缓慢且充满着阵痛,但对于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而言,则是责无旁贷的。明乎此,我们应当加强学习,勤于实践,不断地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前些时,笔者有幸读到高文教授一篇文章《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确给人以灵光一现的感觉。现引述其中一段:“激进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冯·格拉斯菲尔德认为……在学习中,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常常会形成不同于科学家或教科书中规定的作为标准答案的概念定义,如何对待这种现象是传统教育与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的分水岭。对认知结果的简单的正误判断虽方便了教师却无助于保护学生的大胆尝试,无益于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掩盖了在学生的所谓‘错误’中隐含着‘正确性’生长的苗子,同时,也使教师错过了真正了解学生认知过程的机会。”认真研读这段文字,将引发我们对现行课堂教学模式作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课堂教学设计者——教师的理念是怎样的?如何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如何处理学生自主探究的答案与教科书定义的矛盾关系?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一些立志改革课堂教学的实践者经常会碰到的棘手问题。毫无疑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我们观察、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教师要为学生留下一些自主活动的时间
最近连续听了一些课,总体感觉,课的内容排得太满,看似老师教得扎扎实实,学生学得认认真真,然而,因为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使得学生的思维难以拓展,自主学习活动不能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效能并不高。
我们知道,创建高效课堂的实质是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一堂课的时间是确定的,但如何分配则是因人而异的。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己学习和自主建构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要力求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尝试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就得留下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使之动脑动手,发展认知能力。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由于教师准备不够充分,情境设置不太合理,引导不尽得法,刻意留下的时间却成了真正的“空白”:课堂上“启而不发”、“引而不动”,造成教师为之深感无奈的静场;或者是放开之后,出现了“人头攒动,众声鼎沸”的局面,讨论的问题不着边际,完全逾出了教师既定的思维轨道,预定的教学目标难以达到。出现上述两种局面中的任意一种,都会使教师觉得是浪费了时间,还不如自己讲授效果好,情急之下难免又走回头路,最终还是以教师单向传授挤占了学生动脑动手的时间作罢。那么,高效课堂教学这出戏怎么演下去?
所以,教师仅仅留给学生空白时间是不够的,还得由教师精心策划、具体组织、相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使这段空白时间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我以为,“创设问题情境”,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这一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创设合适的情境,科学地引导、正确地组织和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尊重、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主动地建构知识的的新结构。
“创设问题情境”,既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活动的前提条件,又是学生围绕“问题” (主题)开展自主活动的载体。因此,对“问题”精心设计是关键。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