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校、家庭、社会对于校园暴力的发生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一般而言,他们只是为暴力案件的发生提供了外在契机 ,其不良影响必须内化为主体自身的行为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1.生体因素
青少年学生生理发育明显精力旺盛,热情过高,办事莽撞,缺乏理性思考,理智不够,甚至会去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或是富于冒险的事,如果此时不加以管制约束, 放任自流,会使他们误入歧途。青少年时期是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因而在校学生一般情绪易于激动 ,性格急躁 ,重友谊 ,讲义气 ,好感情用事 ,在受到环境刺激时,容易因冲动而使用暴力手段,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心理因素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容易走向极端。自命不凡,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主张个人的绝对自由,“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想得到的就要想方设法得到。其次,意志力比较薄弱, 情感上处于“暴风骤雨时期”。容易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将不满和愤怒发泄到他人身上。
五、启示
纵观近日来发生的各种校园暴力事件,我们发现校园暴力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健康肌体上的一个毒瘤,在不断地扩散漫延,影响着校园的安全,社会的和谐。校园暴力原因的多元性,决定其防治对策的多样性。防治校园暴力,需要全社会在高度重视的同时,采取全方位的、切实有效的措施 ,尤其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应共同努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积极应对校园暴力事件。
1.就家庭方面而言
家长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的言行无疑是最具直观性和感召性的“教材 ”。要创设青少年成长的最佳空间,就必须切实做好家长的教育培养。如,社区需要合理利用节假日和工余时间邀请社会工作者、教育专家、法制专家到社区传授科学健康的家庭教育知识,要把家长学校和社区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全力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亲善识礼的家庭氛围。
2.就学校方面而言
加强素质教育,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教育处在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环节,是减少和预防校园暴力发生的第二道防线。首先学校教育要克服单纯追求升学率,“为‘分’是教,为升学是教”的现象,为每个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公平的学习环境。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和分数固然重要,但学生的德行和品质更不容忽视,它是青少年成长的骨骼。其次,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加兴趣爱好,充实闲暇生活,避免精力过剩,减少惹是生非的机会。最后进行法制与道德教育,提高道德素质。学校应适时开设法制教育课,不断增强道德与法制意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青少年学生到工读学校或劳教所参观,让触犯法律的青少年现身说法,以活生生的实例教育更多的青少年学生。
3.就社会方面而言
我们应动员一切力量开展预防及综合治理校园暴力的工作,适当允许司法的必要介入 ,营造一个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一个和谐融洽的全社会范围的人际环境是营造和优化校园周边环境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社会的大环境积极和健康,校园及其周边地区的小环境才有可能好起来。因此,首先社会要关注和重视学校暴力事件,共同参与到营造和净化校园周边的人文环境之中,其次校园周边地区的人们首先要提高认识,不要或尽量少在校园周边地区经营网吧,录像厅舞厅等娱乐场所,避免青少年受到不良的影响。再次,大众传媒要注意消除其不良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报刊、电视台等媒体应对犯罪情节的报道有选择性地加以节制,避免为赚取利润,以夸大、煽情的方式将案件膨胀处理。
4.就学生自身而言
学生应该学会适当的自卫,以免陷于过分懦弱的境地。学习一些发泄自己不满的简单方法,如对着玩具或枕头拳打脚踢、大哭大喊大叫、蒙头大睡等;多参加集体活动,通过同学间的友爱互助,可以把很多小的摩擦消除在萌芽状态中;而且利于养成一种关注他人的良好品行。具有了这样的品行的人,就能够多些包容,就可以忍受得下一些委屈。一个懂得尊重生命的人,才不会轻易地去伤害别人的身体和心灵。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短期内根本扭转校园暴力现象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从根本上杜绝一切形式的校园暴力更是遥不可及。但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深刻反思校园暴力屡有发生的症结之所在 ,齐心协力遏制校园暴力的高发态势,不久的将来我们坚信可以还学校一片美好和谐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杨彩霞.校园暴力产生原因探析[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 14.
[2]陈晓荆.心理干预与预防校园暴[J].学院学报,2009,(6):103.
[3]王小青.校园暴力的类型、原因及对策探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4):96.
[4]柳海民.教育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69.
《中国陶艺家》
《包头医学院学报》
《中国电信业》
《计算机工程》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