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原因探究
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原因探究
来源:互联网 sk001 | 冷卫安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中小学;校园暴力;原因;探究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校园暴力事件具有特殊性,学校对校园暴力事件具有主要责任。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学校管理不到位,评价标准单一均是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原因,而家庭和社会对校园暴力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家庭结构的内部异化还是大众传媒的影响等,都是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此外,主体自身身心素质对青少年是否能抵御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防治校园暴力,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暴力;原因;探究

  近日来,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使许多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引起家长的担忧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福建南平实验小学,广西合浦县西场镇西镇小学,江苏泰兴市中心幼儿园,广东多宗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等。校园暴力为什么会如此猖獗?笔者认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就其产生原因试作分析,以期为从根本上提出校园暴力的防治之道起抛砖引玉之用。

  校园暴力,亦称校园暴行,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内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暴力行为以及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1]校园暴力行为轻微的是损坏或侵占学生的财物,较严重的是摧残和伤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更严重的是导致学生的死亡或犯罪[2],校园暴力是校园安全的一个下位概念,而校园安全是一个大环境问题,保证校园安全不仅仅是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也要从改善社会环境入手,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综合治理上下工夫,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保护孩子的安全。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它在个体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家庭的教化功能对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决定性的。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家庭教育环境密不可分,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导致校园暴力的首要原因。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我国当前的青少年犯罪,其中一半以上的家庭不重视家庭教育或有家庭缺陷[3]。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最初接触的一切都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烙下印迹。有的家长文化素质低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一味的娇惯溺爱孩子,无限度地满足她们的一切要求。特别是家长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恨不能含在嘴里,致使她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狭隘自私、专横霸道的恶习。一些家庭在教育子女特别是教育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 父母对子女采取高压式管教 , 甚至家庭暴力 ,压抑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 只关注子女物质上的满足, 忽略了子女精神上的需求,与子女缺少沟通。这些不良因素引起的消极作用大大地提升了校园暴力的机率。

  2.家庭内部结构的异化

  家庭破碎,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离异、“父母战争”、极度贫困等负面刺激造成他们厌贫心理和仇富心态,造成他们从小就心理畸形,日积月累,耳濡目染,幼小心灵便充斥着暴力思想,攻击性人格在家庭中逐渐养成。到了中学或大学阶段,四肢威武有力,一旦个人欲望膨胀,便对他人施暴以求自我心理的平衡。

  3.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往往会给受教育者带来戏剧性的变化。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也会鼓舞子女,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获得更好的发展。但是这种期望必须适当,如果期望过高,往往适得其反,成为子女的负担,而阻碍其发展。[4]由于种种原因,独生子女家长往往对孩子期望过高,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给孩子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有的家长为逼迫孩子达到自己不切实际的要求,甚至采取高压措施,使孩子失去生活的勇气,走上绝路,自杀或者杀别人就成为了他们发泄心中不满的途径。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应试教育”挥之不去

  学校是培养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是传承人类文明的教育基地。但是近年来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偏颇和缺失,这已成为不可置否的事实。比如,尽管国家和政府提出了素质教育,并一再强调青少年学生的全面成长,许多中小学仍然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数 ,忽视了对学生如何做人处世、关爱他人、理智地把握自己的行为等人格的培养。校园生活中除了解题还是解题, 在这种单一的生存空间内 自然容易产生出各样偏激的思想。一些学校一味追有的学校对法律、人生观、道德规范教育不够重视,不注意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

  2.学校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

  校园暴力行为,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教育的人才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学习成绩好便一切都好。成绩优秀的学生自视清高,性格孤傲,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班集体的关怀,过分自卑,自暴自弃,而大批学生则厌学。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不足,甚至丧失,这是日后产生暴力行为的导火线。

  3.学校管理不到位

  学校的管理无序就会打扰正常的教学秩序 ,容易让学生养成自由散漫的个性。一些学校担心校园暴力事件败坏学校的声誉,出了事能隐瞒则隐瞒,息事宁人, 更不愿采取严厉的措施。如女生校园暴力事件多数发生在学校寄宿学生身上 , 这暴露出一些学校的管理缺位。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1.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负面作用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校园暴力犯罪的发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模仿理论认为: 任何行为包括违法犯罪行为都能从后天学会。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市场经济的大潮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带来了物质产品的丰富,也将人们带入了物欲横流的年代。金钱崇拜、私欲、色情、暴力、凶杀,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人们的心灵。作为青少年,正在身心发育时期,思想尚未成熟,世界观没有形成,是非界限不清,自控能力也不强;常常对外来的东西兼收并蓄,有的暴力行为奉为目标,有的简单模仿,最终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2.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暴力文化这一社会背景形成的因素 ,应看到大众传媒的负面作用。改革开放后 ,一些单位和个人置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于不顾 ,将充斥凶杀、色情及腐朽没落思想的不良影视书刊推向文化市场,由此使自制力较差的青少年因羡慕而模仿,从而增加其实施暴力犯罪的潜在危险。另外,许多媒体过分频繁地报道暴力、色情新闻。如果这种报道过度渲染、夸大事实 ,对暴力的细节作详细描述 ,则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更易激发其欲望 ,导致校园暴行的产生。一项心理实验曾证明“: 电视节目中的暴力行为可以解除青少年和成年人热衷攻击、寻衅的抑制力 ,使他们由此学会种种攻击的动作 ,得到相机攻击他人的方法。他们视攻击行为是解决人与人之间冲突的有效手段。电视实际上是在传授这类攻击行为。

  3.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

  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也是将学生引上暴力犯罪歧途的重要诱因。我国目前尤其是城市各小学、中学、大学附近 ,随处可见电子游戏机室、网吧、黄色录像厅,不少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于是有为了游戏机费而抢劫、勒索同学的;有因为整天逃学上网,精神颓废,对教师的教育粗暴反击的;有禁不住黄色录像的诱惑强奸同学的。可见,校园周边环境不加以整顿,必然成为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国陶艺家《中国陶艺家》
《中国陶艺家》杂志,于200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4695/J,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文献综述...
法律社会学评论《法律社会学评论》
《法律社会学评论》(年刊)创刊于2014,是华东理工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学术性刊物,由华东理工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李瑜青教授和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包头医学院学报《包头医学院学报》
《包头医学院学报》杂志,于198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5-1182/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病例...
中国品牌与防伪《中国品牌与防伪》
《中国品牌与防伪》杂志,月刊,于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防伪行业协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
中国电信业《中国电信业》
《中国电信业》杂志,于200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4524/TN,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管局动态...
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工程》杂志,于197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1289/TP,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安全技术...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