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长篇小说《祖辈恩仇》(四川广元市宝轮中学教师赵元文创作)我久久不能入眠,书中的人物就像排队似的在面前走过,似乎都想显显各自的风采。相似或相异的作品就像比赛似的向脑中涌来,似乎都要比比各自的高低。憨厚朴质的打匠赵怀贵,精明儒雅的商人钱运富,迂腐守旧的塾师孔孟,骄横跋扈的袍哥老大屠再兴,凶暴豪气的擂主赵之龙,智慧明达容忍大度的方丈空谷大师,好逸恶劳集烟鬼赌棍嫖客讨口子人贩子于一身的说书人赵纯统……真真是形神毕肖,个性十足。有《围城》一样的深刻,描人画景,穷形尽相,入木三分。只是钱钟书写的是大学的知识分子,他写的是乡间的三教九流。有《耙耳朵的幸福生活》一样的幽默,说学逗唱,嬉笑怒骂,妙趣横生。只是树根写的是现实,他写的是历史。有《边城》一样的朴质,地偏人僻,民风民俗,乡味浓郁。只是沈从文写的是苗人,他写的是汉人。美丽纯净的茶峒就像世外桃源,是消逝了的文明,显得虚幻。驳杂纷乱的灵镇就是故园家乡,是遗留的传统,显得真实……真真是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不得不承认,这部作品是近年来少见的佳作。既高雅又通俗,既有文气又接地气。既有小说的活泼又有史传的厚重,既有评书的趣味又有传奇的灵异,既有杂文的尖锐又有随笔的平和。有时用墨如泼,似黄河决堤,滚滚滔滔,看得人荡气回肠,酣畅淋漓。有时又惜墨如金,似皇帝金口,字字金贵,点到即止,让人意兴阑珊,又浮想联翩。写到美丽高雅的胡丽雅,那连珠炮似的语言,排比与博喻、对偶与对比的连番使用,气势如虹,精妙绝伦,让人不得不感叹其语言的华彩。借孔孟之名拟写的《吊圣朝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富丽典雅,堪称骈文杰作,唱出了一出天地为之悲怆的挽歌。而说到旧中国的吏治只一句“土壤都变质了,庄稼会不出问题吗,无论你是种包谷,还是点花生。”就醍醐灌顶使人恍然大悟。当写到袍哥选举龙头老大,在记述了嘴仗、武仗、笔仗三个回合的比试后,感慨道:“竞争制不用于中国的官员而用于袍哥,实在是让人感叹。细细想来,还有点痛煞人也。”寥寥几笔竟引得人黯然神伤悲从中来。
这是一部跌宕起伏、圆转自如的小说,这又是一部蕴含深邃、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它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学,管理学,佛学,商学等多种学问。它记载了祠堂文化,面子文化,麻将文化,茶文化,烟文化,澡文化等多种文化。有人说“文学的诸多功能之中,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唤起人类对一些根本问题的关注。”赵元文的这本书,阅读它就能引发我们对很多问题的关注,思考它我们就能获得人生的启迪,收获意外的惊喜。
第一章有这么两段文字:“记得二百年前,当朝廷要求所有的男人都留辫子的时候,赵家湾的几个男人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在他们看来,男人与女人的区别,除了会不会生娃儿就是头发了。女人留头发那是天经地义,一个大男人,留一条猪尾巴在头上飘来荡去,哪还像个男人,哪还像个汉人。士可杀,不可辱,宁可跳河,上吊,或是出家当和尚也不留辫子。于是乎赵家湾的男人逃的逃,躲的躲,有的还真的当了和尚,有的还真的跳了河”。“兴许是习惯成自然的原因,两百多年后,赵家湾的审美标准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男人头上的辫子不再扎眼,甚至认为只要是人就要留辫子,不留辫子的人那简直就不是人。长长的辫子在脑后,像神龙附体,似小龙缠身,多威风,多荣耀。比那些红头发、蓝眼睛的洋鬼子好看多了。洋鬼子之所以被中国人瞧不起,全在于头上没有那根辫子,中国人的荣耀也全在头上那根辫子。现在有人要来剪辫子,岂不等于催命,手拿剪刀的朝廷命官岂不等于手拿铁链的黑白无常。命可不要,但辫子必须留,就是到了阎王殿也是一个像鬼一样的鬼。赵家湾的人在许多事情上可以中正平和,可以走标准的中间路线,可一说到辫子,他们就会血压升高,一种反叛情绪会油然而生”。这里谈的是“辫子问题”,可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习惯的强大力量,新生事物推行的困难……赵家湾的人对辫子留与剪那么敏感,看的那么重,现在觉得是愚昧是守旧,是故事是笑话。而现实呢自己呢?又何尝不是如此。受习惯的影响,受眼界的局限,受文化的制约,受权势的左右,把丑陋当美丽,把愚昧当文明,把伤害当爱护。读了这两段文字,朋友你在会心一笑之余,又有何感想呢?
第二章作者谈到了中国的“性文化”,他说:“中国是一个耻于谈性,又乐于谈性,但又不能科学看待性的国度。当别人谈性的时候,会冒出许多道学家,伪君子。当自己谈性的时候又拟声绘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许多文化落后,精神生活单一的地方,许多人就靠‘性趣’,‘性闻’来代替精神生活,‘性福’也就等于幸福。几个男人聚到一起或喝酒,或打牌,或打夯,或抬石头;几个女人在一堆或做家务,或做针线,或开声讨公婆、男人的斗争会,几乎都要来点荤段子,说点黄话。好像不说点这些东西,那朋友就不叫朋友,喝酒就不叫喝酒。什么朋友情,同窗情,最后似乎都会让位于‘性情’,什么打夯歌,拉纤歌,媷草歌,最后都会变成‘骚歌’,‘操歌’。……所以说中国最大众化的文化是‘性文化’,说不上粗俗不粗俗,高雅不高雅。也有一些考据家归因于我们的祖先发源于黄河流域,我们的皮肤是黄皮肤,我们的先祖叫黄帝,我们的文化也就叫‘黄色文化’。”精辟、深刻,这是我阅读后的第一感受。中国人就是这样,心里满是欲望还要装正神。公开场所是正人君子,私人聚合又都“中国特色”(特别色)。虚伪是当然的,肯定又不这么简单。读者感悟到的还有中国人的性格、习俗、文化生态、社会氛围。不然,21世纪的今日,为什么上生理卫生课,生育方面的内容要让学生自修?中国人到底在回避什么?本来“性”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大事,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对待,科学的认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我想也许与几千年小农社会形成的“封建思想”“封闭观念”“人权缺失”有关。我相信文明开放、自由平等、人格自立的时代一定会到来,那种台上君子台下小人,台上反腐台下贪腐,台上正能量台下负能量,视虚假为正常视真实为异常的乾坤颠倒现象必将成为历史。
人均阅读量的多少是一个民族有无前途是否伟大的风向标,是一个国家愚昧野蛮还是智慧文明的分水岭。看看我们的城市乡村,处处可见的是按摩店麻将馆,书店却寥寥无几,看看我们的学生,不是手捧书本阅读,而是埋头手机点击。我们怎能不忧虑丛生。是啊,没有书籍的屋子如同没有灵魂的肉体,没有灵魂的肉体就等于行尸走肉。难道我们中国已经沦为了这样的“低智商国家”?看看《祖辈恩仇》,我们的先辈是多么的重视读书,一个世纪不到,他们的后人怎么就变成了这样?看看钱运富,想想自己,我们真的羞愧难当。钱运富“喜欢看书,买书,藏书,在二十世纪初,就已有近两万册藏书”。他的书房“雪斋”就有六间房,“高端,大气,红木座椅,根雕茶几,雕花门窗”。正是“雪斋”释放的翰墨香,使他的钱府的走廊、亭榭、荷花、荷叶有了脱俗的灵性。这些藏书里“文化大师的英魂释放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你可以感觉得到的正能量。就那几架书,它不是铜镜,一样可以正衣冠,它不是甘露,一样可以润心田”。正是钱运富的爱书读书,也影响并提升了家人的生活品味。再看钱运富的诵读场景:“亭上他物我两忘,诗人合一,亭下薄雾氤氲,游鱼翘首,亭中八哥牙牙,亭外回音袅袅,远处蝉声扬扬,近处蜻蜓漫舞。钱运富贪婪的享受着那些文化大餐,眼睛半睁半闭,摇头晃脑,左手拿书,右手比划如打太极拳。天地为之渺小,红尘为之退让,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全被他那几声阳春白雪震摄得羞羞答答。”美哉,斯言,美哉,斯境。多么希望“雪斋”释放的文化正能量,能够像遗传基因一样,代代相传。